《取悦症》
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临床心理医生,具有多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创作了许多畅销的心理自助类书籍。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不论哪种类型和心理机制,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高昂成本,也会影响人格独立和自我进步。
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调整心态:一、多强调自我意愿和需求;二、懂得并学会拒绝;三、内化自己的成就感。
什么是取悦症?
好多人的痛苦来源,不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想持续地做一个完美的好人。就是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让,所有人都喜欢,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很多心里疾病和心理障碍。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受到一些创伤,而这些创伤的很多是来自于父母,那你说是父母故意的吗?那也肯定不是,只不过就是他们不懂,都是无意间造成的,最后对成年以后的自己产生影响。
取悦症不是一种病,它只是一种心理倾向,有点儿像拖延症,那你说拖延症是病吗?它肯定是不算病。如果你不重视它的话,它就会把人弄得很难受,就是如果旁边人不拉一把,他也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话,他就很容易陷入到一个怪圈儿出不来,这个就是取悦症的一大危害,它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心理区域。
取悦症是很常见的心理状态,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准确的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说你发现某些情形和自己相似,那你只是说明有这种倾向罢了,还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就是有病。
取悦症有哪些类型?
一、认知型取悦症
这类取悦症由三个错误观念引起,它们分别是:
1. 逻辑陷阱
这类人认为,“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对。”他们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不指向外部,不管什么问题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逻辑陷阱中。
他们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同时对别人也有很大期望,但从来不把自己的需求明确说出来,觉得这是麻烦别人,这就导致别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高期望。
当期望落空,他们又会感到失落、难受、沮丧,甚至愤怒。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里还有一条:不允许自己表达愤怒。把所有的愤怒情绪都内化作用到自己身上,造成他们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
辨识度:逻辑词是 应该、必须、一定,对自己持续的进行情感虐待,习惯用笨蛋啊蠢货啊这些词来形容自己。
他们这种人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类型,可实际上呢,结果却恰恰相反,喜欢取悦别人的人,往往很难相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人际关系:不管是做同事也好,做朋友也好,做情侣吧,都是非常的不愉快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都太高了。
产生原因:它是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模式。
【案例】
比如说一个小孩儿,他如果觉得这个衣柜里面有怪兽,他害怕,就自己设立一个条件,睡觉就把灯开着,这个怪兽呢,他就不会出来伤害。
再比如说有很多父母离异的家庭里面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父母闹离婚,因为小孩儿让他不想让父母离开啊,他也没有办法控制。于是他就会想,只要我乖,我只要我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分开了,他们会给自己设立一个条件。
一个孩子到七八岁的时候,他就会认识到愿望和现实它是有差距的,一到青春期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把自己脑海中的计划落实为行动,就说如果他们有什么计划,他们就会去看,而不会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了阻碍,比如说受到了打击,或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极度缺乏别人认可的这么一个环境下,儿时这种自我保护的思维,他就会延续。小时候害怕衣柜里面有怪兽,长大之后他们害怕别人的拒绝,别人的嫌弃,害怕让别人讨厌,那为了让别人不拒绝自己不讨厌自己,他们就会去取悦别人。
2. 别人的需求永远摆在第一位
有取悦倾向的人像圣人,永远在无私奉献。他们不断地给予,把最好的给别人,把不好的留给自己。但其实这种做法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合适,当你一味不求回报付出时,你的动机就会变的可疑。
【案例】
一个哥们儿莫名其妙的一下对你特别好,又是给你端茶倒水,给你借钱帮你扛事,结果他还不要你任何回报,你想给他做点儿什么事儿,他全都拒绝了,你不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而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会有点心慌,开始觉得这人有点儿不对劲,然后就会本能的想离开他。
3. 为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
舍己为人的互动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成立。
【案例】
萨拉一遇到自己钟情的男士,就马上把自己置于低声下气、唯命是从的位置,觉得只要男朋友高兴,牺牲自己也无所谓。因此男士和萨拉刚开始约会时,都特别喜欢她。但每次恋情的新鲜劲过去后,男方很快就会开始嫌弃她,恋情也往往是无果而终。
分析:男女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当没有办法给予在自尊的基础上,和对方分享真我的能力、和对方产生互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动,这就导致对方很快失去兴趣,这就是牺牲自己迎合别人所付出的一个代价。
二、习惯型取悦症
这类人把取悦他人当做一种习惯,甚至带有自我强迫性质。他们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的能力,想通过持续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让这类人获得极大的心理快感。而这种快感又不是时刻都能得到,如果通过取悦他人就可以得到认可,那么取悦他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上瘾。
辨识度:这种人是真心的,他就想和别人分享财富,他就是单纯的想帮助别人而已。
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是在无意当中是贬低对方的或者让别人产生亏欠感。
【案例】
好像你欠一个朋友的钱,你一定会老想着这事儿,如果说你手头宽裕了以后,你就会给朋友还钱,结果呢?他死活不要,你怎么给他都不要。那你们关系就会变得很奇怪,甚至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怨恨。为什么呀?因为你觉得你的朋友是在变相地控制你,意思“就是让你记着,让你一直欠着我钱,我现在还不要还,说不定哪天我有其他的事情,你就得帮我”。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特别不喜欢欠别人的,当不要求任何回报的时候,就会把别人弄得很尴尬。
三、逃避型取悦症
上述认知型和习惯型取悦症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动机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从而主动迁就别人、迎合别人。还有一种取悦症的动机是为了逃避:逃避坏情绪、拒绝、暴力、冷落,逃避自己心中的内疚自责。
这些被逃避的对象,往往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惧。为了不直面恐惧,所以选择了逃避,期望通过逃避,给自己营造心理舒适区。在这种心理机制下,这类人会做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不愿意直面矛盾,成为逃避型取悦症患者。
辨识度:每当觉得别人会生气的时候,他就会首先立马示弱,让别人压根儿就没有发飙的理由。
因为他们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但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可以通过取悦别人,让别人高兴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他们一种用来保护自己的手段。
后果:这样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会处理和别人的冲突。
人际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完全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价值观都不一样,在一些事情上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产生冲突太正常了,你要想时时刻刻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让每个人都认可你,可以说永远没这个可能。
我们不必取悦所有人
第一个方法,那就是去掉脑袋里面的那些“应该”。
前面我们说了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他满脑子都是没有一点儿弹性和余地,就是我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我必须这样,我必需那样,我应该让别人高兴,平时的口头禅也经常用这些。
那我们可以仔细的想一想,那这些“应该”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是他们自己的声音,是老师、父母他们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的音量在脑子里面开的太大,以至于他们总是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我应该总是让别人高兴满意”,可以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满足那些重要人对我的要求和期望的”。
其它的也是一样,你不用说“我应该始终保持愉悦和乐观,永远不要再别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这个句子的就可以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重要的人面前保持愉快和乐观”。
以前苛刻的要求,就被暖化了,在这些表达中加入了时间和偏好的条件,如果我愿意,就是在强调自己的意愿,在表述当中加入了选择,强调这个控制权是在自己的手里。
最后提醒这并不是要满足所有人,只满足最重要的人的愿望就可以了,而且这只是一个选择,并不是必须的义务这样。
第二个方法,就是要学会拒绝。
老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会拒绝别人,为啥他们就特别难拒绝别人呢?因为每答应一次别人的请求,他就多一次机会获得别人的认可的机会啊。那之后,别人就发现这个人挺好使的呀,什么事儿都过来找他,那肯定最后就把他给累趴下了。
那你说拒绝别人有这么难吗?对取悦型的患者来说,他就真的非常难,因为拒绝别人或者一被别人拒绝,他们就会产生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私的坏人。
那这个要怎么破呢?给出的方法就是用拖延的方法。
当别人向你提出请求,你自己又不想答应的时候,像平时的你可能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但是现在啊,那你就拖着呗,拖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呢你就可以摆脱不被别人要求控制了。
第三个方法:学会对自己产生自我认可。
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他们所有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来自于别人,那他们自己拒绝了别人,自己会内疚,别人拒绝了自己,他们还是会内疚,这是因为他们一直用完美注意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
那为什么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满意呢?因为他们只惩罚自己,从来不管取得多大的荣誉,他们觉得这就是应该的呀,这很正常。他们对自己特别的苛刻,那下面怎么办呢?那就是想办法及时的给自己奖励,那你可能会担心了,他如果没有这些高标准,那自己会不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呢?
其实不会的。就像胡萝卜和大棒一样,虽然大棒的威力更大点,但别忘了前面的那棵小胡萝卜,它的效果也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它会让人更愉快,更轻松。
总结
我们经常遇到,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为——取悦症,这不是一种病!这只是一种好人做过头的行为倾向,他和那种完全自私、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的情况,是两种对立的极端。这两种极端,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受到一些创伤,而这些创伤的很多是来自于父母。那你说是父母故意的吗?那也肯定不是,只不过就是他们不懂,都是无意间造成的。最后对成年以后的自己也会产生影响,那怎么办呢?没有任何的办法,你只能自己调节、自己治愈。因为无论如何你回不去了!
只有当认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他人的时候,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起来。
要说一个人内心强大,实际上说的就是他有坚不可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