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次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主要应用在思维整理的方面,但我一直知道思维导图不仅仅在思维整理方面有用,一定还有别的有趣的地方。
随着用得越来越多,学得越来越多,教别人越来越多,我发现了一个套路,这个思考方式可以帮我整理出很多东西,实际上这个套路就是发散与收敛,多次发散越收敛。只是最早开始应用的时候只是自然而然的在用,并且发现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刚开始这个思维方式被我应用于课纲梳理。例如我整理excel课程的时候,就先做联想开花,尽量多的把想到的关于excel的技巧应用等等都列出来,想到什么就列什么。列得差不多,开始做分类,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发散与收敛的过程,联想开花帮助发散,分类帮助第一次收敛。当完成分类后,每个类别由于多了功能性位阶,于是又可以二次激发想到更多的内容。这样几轮下来,整个内容和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当内容相对齐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学员群体再做收敛,留下最关键最必要的内容,这个时候就可以有一个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内容适中的课程大纲了。
后来在整理PPT课程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套路在帮助大家梳理PPT大纲的时候也特别有用,于是这个套路被我总结为三步放到PPT课程中,用于逻辑梳理的部分。第一就是发散,我用联想开花,让大家打开思路。第二步时分类补全,通过分类进行收敛并再次发散。第三步就是根据这个PPT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做第三次收敛。
再后来在思维导图的教学中,我也常让学员用这个方法去做出导图。因为有的学员一开始就要按绘制六步骤来做思维导图会有困难,就是在思考主干的部分,我们思考一个主题的时候刚开始通常会想到比较零碎和具体的东西,但是分几个类别这个大部分人还是挺困难的,所以不论是做策划练习,还是时间管理计划的练习,当学员一下子无法分类,我都建议大家先用联想开花来罗列,列的差不多再分类,这样一张导图做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不会卡死在分类上。
后来到北京上了英杰老师的课,我听到了这个关键词发散与收敛,当时英杰老师说多次发散和收敛,发散我理解到位,但多次收敛是怎么配合的,什么时候在做收敛呢,,其实我还不是太理解,但当时隐约觉得似懂非懂,但又找不到提问点,所以就先过。后来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多次发散与收敛我一直在用,只是没有把名称匹配上而已。
现在发现这个方式哪哪都能用,写作可以用,策划可以用,时间管理可以用,分析问题可以用,冲突解决可以用,一切需要思考的地方皆可用。总而言之,当你学会这样的思维方式,再也不用担心有什么东西是想不明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