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哪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
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梁启超《治国学杂话》
近代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也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
做笔记的重要性我们都很清楚了,不多赘言。现在各种做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一元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便签法、葱鲔火锅法、麦肯锡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等等,不禁让人眼花缭乱。每一种都好,但是我们不可能读一本书用到所有的方法,或者我们一个一个尝试也会耗费太多时间。在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笔记方法,希望聪明的你能借助别人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做笔记的时间
在说做笔记方法之前,我先说一下开始做笔记的时间。是不是拿到书第一时间就要准备好本子和笔,一边看一边记呢?答案是:NO。
我现在读书用SQ3R阅读法,顺序是:纵览(浏览/略读)——问题——阅读——回忆——检查。从第三步——阅读,开始做笔记。
在阅读、回忆以及读完书之后的输出部分都有做笔记,下面我分别来说。
阅读阶段的笔记
带着问题开始正式阅读,我一般会读两遍,第一遍一边读一边划线,将重点的部分或者接下来要仔细看的部分划出来;同时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查哪方面的资料我会写在便签上然后贴到相应的部分。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在接下来要有重点的去看,坚持二八法则,一个是将灵感记录下来,否则很可能过一会儿就想不起来了,会非常可惜。
回忆阶段的笔记
阅读这个步骤我一般会来两遍,第一遍用划线和便签来做笔记,第二遍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读,读完之后合上书,凭回忆做笔记。凭回忆把这章重点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写在本子上。一边写一边思考,这部分有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是否充分是否还需要再查资料?如果需要再查资料,在笔记上进行标注。把书读厚就是读这本书联想到了相关的其他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解惑拓展了知识边界。比如在读《麦肯锡笔记思考法》的时候,作者在书中说,手写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但是原理说的不是很清楚,所以这部分我觉得我需要查下资料,看手写这个部分是如何帮助大脑记忆的,是不是手写更有助于大脑记忆?于是我就把这个部分写到了笔记里,并用红色注明要查资料。这样读完书之后我统一按照笔记里红字的部分查资料,然后将结果补充到笔记里,这样就把书读厚啦。
输出阶段的笔记
读过的书只有输出学以致用才能变成自己的,所以每一本书读完之后我都会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自己复述,也可以跟别人传输还可以通过写作输出。我就是通过写作来输出。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会先做一个做思维导图,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后续我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作为素材使用,一举两得。
然后我会在豆瓣上输出笔记,将书中自己有共鸣的部分在豆瓣上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一方面加深了记忆,一方面后续再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再有就是输出一篇书评,自己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都可以写出来,一方面有助于记忆,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帮助到别人。比如我在选书的时候,除了会看评分也会看下别人写的书评,综合来判断要不要读这本书。
注意事项
尽量一本书一个笔记本。前面记录,后面可以写自己的感想,或者写文章列结构打草稿,这样回头看的时候关于这本书的一切都在这里,方便又高效。我的书评大纲就列在同一个笔记本里,包括后面我要写其他书稿的话都可以在这个本子里完成,查起资料来也非常方便。
笔记本只用正面。背面用来补充资料和思考。我看完一本书的笔记本正面背面基本都能用完,因为查资料和思考的部分也比较多。比如上面提到的《麦肯锡笔记思考法》里面手写与大脑的关系,这部分查到的资料我就都记录在了相关笔记的背面。这样后续查找起来又快有方便。
笔记本尽量留白,每一页不要密密麻麻写满。
笔记留有空白,大脑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出进一步探求的欲望。如果不留空白,将文字写满整个页面,那么大脑只会单纯的解读这些信息,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更深入的思考。——《麦肯锡笔记思考法》
用四种颜色的笔:划线——铅笔,记录——黑色蓝色签字笔,需要查资料或引发思考的部分——红色签字笔。这个跟留白的道理一样,让我们产生想看的欲望,进而可以有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