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明”句】没有诚意,读再多《传习录》也是无用
“为学大病在好名。”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传习录》
对于阳明心学,钱穆先生评价其“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练”之著精神处。但他又言“讲理学最忌讳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
钱穆先生这段话说得正是《传习录》中的孟源,那个因控制不住爱“掉书袋”的毛病而屡遭王阳明训斥的弟子。
孟源因屡屡不改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毛病,而多次被王阳明当面批评和教育。一天,王阳明刚刚结束对孟源的耳提面命,正好有位朋友来请王阳明对他近来的功夫指点一二。王阳明还未开口,孟源就从一旁抢先说:“这正好是我以前最在行的。”王阳明立马打断他,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脸色骤变,正想为自己辨解。王阳明立马又打断他,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说完,王阳明打个比方接着开导孟源:“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正如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对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还想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根拔起,才能腾出空间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用种树植根来打比方是王阳明的教学惯例,但此处的“根”不再是“立志学为圣贤”的“善之根”,而是心有好名、好利等私欲的“恶之根”。如果人心有“好名之病”,那么,不仅他的所有行为都将围绕着“名”和“利”来行动,还会影响甚至扼杀掉自己本来拥有的更好的品质和能力,让那些“嘉种”难以生根发芽。正如《礼记·曲礼上》中说:“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在这个著名的情景教学案例中,王阳明的教育方法颇像佛教的“当头棒喝”。对人的教育有的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就要快刀斩乱麻,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这也符合王阳明的“事上磨”主张。
当问题出现后,立即在问题出现的当下就予以解决,不要指望明天,最佳的时机就是你遇到问题的当下。这一刻,就是上天安排给你的抓住天理的机缘,不要犹豫,立即行动解决。千古在此一刻,万机肇始于一念,Catch it,Now(抓住他,就是现在)!
常人的恶习病根,往往因循成习,去除甚难。在这里,王阳明其实也揭示了心学修炼中的难点所在——整个心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心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变化人的气质,用当代西方成功学的话来讲,叫做培养正确的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变化气质,难就难在克服自我的恶习。王阳明之所以对孟源“棒喝”,是因为他知道,面对人的“冗疴”“顽疾”,必须用猛药,留不得情面。心学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问,人的内心,时时都是刀兵相见的一个战场,如果没有一个“勇”字和发自内心“从吾良知”的诚意,那读再多的《传习录》也是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