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在激烈的中考角逐中,一分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文言文上丢分,那就太遗憾了!很多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通过阅读一段文言文,了解文本中的历史知识,是新时期中考历史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新途径。
在文言文学习大方向不变的条件下,如何科学有效的学习、积累文言文知识就成为了下一个要攻克的课题。赶紧看看该如何学习文言文吧~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 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三、从文字的角度理解就是时时归纳,篇篇总结。
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虚词的掌握程度,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刚接触文言文时头疼的问题。和小学不同,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无论从篇幅上还是实虚词注释上,难度都有所上升。所以建议的学习方法就是准备一个能用三年甚至更久的小积累本,将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中的实虚词进行合理的积累。
以七年级上册必背的文言文为例:《狼》“屠惧,投以骨。”中的“以”字在详细解释用法时就可以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所有文言文,将“以”字的用法总结出来,形成一个系统。可联系《观沧海》、《论语十二章》、《诫子书》中“以”字的用法。这样整理成表格的形式,以字为单位,将其不同的解释按照词性、例句、出处进行分类整合,并且在表格下留有一定的空白,方便日后添加修改。这样形成的系统就成为了学生的“独门秘籍”,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生涯。
四、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就是知识迁移,注重延伸。
文言文篇目不能仅仅以个体去审视它,更要注重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形成知识的迁移串,考试每考到一个文言知识点,就能相对应的想到该作者或是该卷该书的另外的知识点。还是拿七年级上册必背篇目举例,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选自《步出夏门行》,而曹操另一首十分著名的《龟虽寿》也正是选自这一组。那么我们从《观沧海》的主旨思想不难发现,曹操写此诗一方面为体现沧海的磅礴气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另一篇《龟虽寿》则更加直接抒发曹操的“壮心不已”。
所以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不能只关注曹操观海之盛势,更要关注脱离文本的延展层面,即关注作者本身、关注相关文本,尤其是将来会在语文课本中接触的篇目。
再例如我们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就要联想到之后的教材中出现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将进酒》,这不仅是提醒学生,也是在提醒着教育者,注重思维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联想记忆,科学学习文言文。
综上,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上升是现阶段的一个大方向。文言文的学习在初中阶段十分重要且有法可循,要注重文字总结和文学延伸,切记死读书,拘泥于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