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正确理解用户需求 x 恰当的需求满足方式 = 产品的成功
怎样算正确理解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有两个特性,注定永远无法100%正确理解,无法100%满足。
- 宏观看似一致统一的需求,其实千变万化,从而同一件事情会有无数公司在做,解决无数细分需求点。
- 需求是随时间流动演变的。20岁需要的东西30岁可能厌弃。20岁安卓,30岁苹果。20岁小米,30岁华为三星。
针对1,不100%正确理解,但应该尽量接近正确。需求分得越细,则越逼近真相,如果产品仅服务一个人,不断迭代满足这个人的需求,那么自然会逼近100%满足。但产品不能仅服务一个人。那么,需要这个过程:
- 确定行业目标用户总需求
- 对用户分群
- 分析某类群用户个性需求
- 产品主要功能满足某主要类群用户需求
- 产品次要功能满足次要类群用户需求
以区块链行业为例。
1.1 确定行业目标用户总需求
拍脑袋可知,当前关注区块链行业的,有两大总需求。
- 总需求A: 资产增值需求,设占比90%
- 总需求B:生产需求,寻找创业机会,或从业中寻找生产资料,设占比10%
1.2. 对用户分群
将具有A类总需求的用户,分成了9类型,B类总需求的用户分成4类型。
A类这么划分的原因为,风险偏好和投资的知识门槛是共同影响用户需求的两个关键因素。也可以是其他因素,例如风险偏好+财富水平。
B类划分的原因为,生产职责是影响生产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也可以选择其他因素进行分类。关键在分类之后,就能看出各种产品的定位边界在哪里,对哪些用户群能起作用,事半功倍,对哪些反之。
例如,“价值投资”是一件高知识门槛的事情,需要深入学习,分析理解投资对象。那么“价值投资”适合:A3,A6,A9,而不适合A1,A4,A7。
尤其A7,高风险偏好+低学习能力,推A7用户进行价值投资,丢给他们大量干货深度分析资料,他们不会觉得兴奋。更符合他们口味的是“每日行情分析”,直接告诉他们会涨会跌。这类用户花在盯价格变化的时间远多于研究投资品资料的时间。他们会是交易所的重度用户,狂人行情分析公众号的,而不会是巴比特APP的重度用户。
再比如,对于A1用户,最符合他们口味的是银行理财,房地产,货币基金,股市中的指数基金,币市他们基本不会碰。或者币市中若能推出指数基金模式,也会争取到一部分的这类人。
又如,智能投顾挠到的是A2,A5,A8类学习能力中等人群的痒处。最不能碰到的是A9用户,如李笑来属于A9+B4。我也属于A9,不会信任智能投顾,而更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眼光,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智投。
当然,不同用户的需求不是绝对不同,会有部分交叉,李笑来也会偶尔看看行情分析,盯一下k线。但每种形态仅有一类最佳用户。创业公司资源有限,需抓住目标用户打透。不然容易出现产品越做越臃肿,啥都有,又因为资源有限,每块都没有做到最好。
以A9类用户为例,我投资EOS之前,在巴比特上,找不到太多有深度的资料。对我最有帮助的是“EOS引力区”的大量文集和统计资料,因为做价值投资需要从各个维度了解投资品,而不仅是价格或者论坛普通小白的吐槽,或开发引导。A9用户会成为引力区的粉丝,却难以成为标榜价值投资的巴比特的粉丝。
再比如,以巴比特的行情功能为例:
其一,行情只搜索得到主流币种,搜索不到全量小币种(例如CTE职业链)。那么A7,A8类用户就没有抓住。假设原因为专注价值投资,放弃非价投者,那么又存在对价值投资者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价投者关心程度 官网>币介绍>市值>价格。而由于价投者对价格的弱需求,其实价投者比较需要的是价格触发提醒功能,而不太关注实时波动。
还有块讯功能存在的问题:
这个功能的特色是“快”,主目标人群是对新闻敏感的投机者,但学习能力较低的A4,A7。那么就需要有直截了当的看多看空投票。
若不是定位给投机者,价投则需要的是更可靠,系统的资讯整理,而不是“快”。
那么问题来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做什么样的产品形态,争取哪些用户?
加上用户群占比划分就清楚了。
占比如果有条件可以调研获取准确值,没有可以采用有根据的预设。风险偏好从统计学角度看呈现正态分布。学习能力则呈线性递减分布。
从占比分布来看,要在资产增值需求方向做到业内第一,抓住A4,A5,A6的用户,则抓住73.2%的占有率。
而巴比特APP目前的最大特色是全面,抓得最好的是B1-4类用户的需求,总占比10%。可能是源于巴比特从服务极客,创业者起家,长期听这类用户的需求反馈迭代而发展成如今形态。但这样的形态也导致巴比特没有抓住多少这轮牛市里新涌进来的A类用户。从非小号和巴比特的搜索指数热度对比上可以明显看出。
1.非小号核心功能之一报价机器人打的是“极致便利的报价”。满足了A类下的A1,3,4,5,7,8类近84%的需求
2.核心功能之二,交易平台排行榜,打的是所有A类用户的刚需:了解交易平台是否靠谱。
可以说非小号打透了主流用户群的主需求点,从而获得最大的牛市用户红利。
后来其又推出资讯聚合+币种资料聚合,针对高学习能力者进行了拓展服务。进行更多竞品对比的话,也会发现巴比特擅长的B类用户也部分被抢夺了。
从数据可看出:
- 竞品明显增长而巴比特用户不增长,说明牛市带来的新用户(既有A类也有B类)巴比特都没有抢到。
- 金色财经,币世界这类主打新闻而非行情的竞品同样没抓住A类主需求,即交易需求(交易需求第一价格,第二平台),从而被非小号远远甩开。
牛市才进场的用户必然以低学习能力的投机者为主。虽然巴比特倡导价投,但先有量,后沉淀质才是可靠的打法,否则容易被后来者单点突破拿到海量用户后,裹挟更大的资本,资源,逐步取代。
接着还得问一个重要的问题:巴比特该转而服务投机者吗?
我不这么认为。原因两点。
- 随着牛市终结,关注实时价格的投机者大幅减少
- A类用户的本质需求,不是价格,而是怎么赚到钱。
所以非小号打法的红利期已过,不可复制。牛市不在了,用户想资产增值的需求依然在。用户的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再是消息是不是够迅速实时,能在哪里买。而是不知道如何资产增值。那么,满足这个需求,两类办法:
- 教用户做,提供内容和工具等
- 替用户做,做出承诺,给出实际效果
先说教用户做,即提供内容。目前巴比特提供的内容,到满足A类用户需求之间有一道鸿沟。
再看B类。
生产素材的要求是新,准确,全面。现状和需求贴合。
A类里,对于高学习能力的A3,6,9来说,能自行加工生产出步骤2,并且他们享受加工的过程。但不管牛市熊市,总是中低学习能力的用户占多数(80+%)。他们不会,没有时间,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加工出步骤2。
那么平台需要做的是,“对内容进一步加工,使学习门槛进一步降低。越低的门槛,覆盖越多的用户。”
使呈现的内容尽量贴近用户的最终目标。
具体而言,内容必须围绕“有助于帮助用户决定买什么”来建设。例如:
也可以说,目前巴比特最大的问题就是服务好了B端,没有服务好C端。离B端的需求更近,离C端的直接需求过远。
另外,以我个人经验,15年投资失败到一年后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持续盈利投资体系,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这样的内容结构,让我既有比较好的全局观又能针对品种深入挖掘。
而可能会有人说巴比特是想宣导价值投资来教C端用户赚钱。不能说没有用,但还是需要记住上文论述的,不够贴合A1,2,4,5,7,8的需求。
互联网产品就是这样,不够体贴,有竞品出来用户就跑。何况价值投资也非盈利的唯一方式。长线投资或者量化交易也都能可靠盈利。
而一个内容为主的平台,不应该强推用户应该用什么方式盈利,否则就做窄了。
- 教用户做,提供内容和工具等
- 替用户做,做出承诺,给出实际效果
第一类教用户做的过程里,应该告诉用户所有的可能,因为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接受偏好有多样性。
只有第二类替用户做时,才有必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
那么,教用户做的内容,怎样才能做出深度和广度?
- PGC
- UGC,培养大V。把A3,6,9培养成大V,增加内容的深度和长尾。
1PGC容易,有钱有人就能做。而且PGC有局限性。因为一家公司的文化基因有局限性,注定不会有太大的深度和长尾。难的是2。
问题1:大V为什么要在你这个平台写,不自己开公众号?
问题2:巴比特也有大V专栏,也有论坛UGC,为何没有火?
大V的需求,其实也不统一。
顶级大V自带流量。平台要做的是跪求这些用户,或者买断这些用户,给他们比微信打赏更好的变现方式,否则他们自然会去微信开公众号。
普通大V的存在也必不可少,保证有足够多的可读内容,提高用户回访率。而他们的需求是抱团取暖,平台能给他们导流,让他们升级成顶级大V。这类人最容易笼络。搞定顶级大V,且给出一套好的流量分配机制,这些人就会聚集过来。
偶尔写的用户,则保证了内容的长尾性。顶级和普通大V通常是用套路在生产。而某些高手则很少写。那么平台要做的是利用荣誉感激活他们。例如征集大赛。
目前巴比特并没有针对顶级和普通大V做满足,UGC的架子自然搭建不起来。
另外,其实平台自己的PGC,不应以直接产出内容为导向,而应产出标准。领工资的人产出的内容,数量上或许能胜过UGC,质量,深度,用户贴合度上必然无法干过自负盈亏的UGC。
什么标准呢?可能有这些方向可以发力:
- 行业的估值标准。在股市里,PE,现金流等是做价值投资的有效标准,区块链行业却以信仰估值,那必定导致投机者和庄家盛行。平台应该去采集链上交易量,社交媒体用户量等数据,推动它们成为评价项目的标准指标。虽然这样估值无法真正准确化,但估值本质就是个相对概念,只要有了行业都统一的标准,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比较,让行业里的优质项目得到更好的估值评价,减少价格投机产生的劣币驱逐效应。
何况数据采集本身就可以是一门大生意。参考股票市场的彭博数据,Wind数据。
- 项目的评级标准。有数据之后,加上专业编辑,就可以做好项目评级。如此,也有利于便利化UGC用户的创造。更长远来看,各类资产通过比原上链后,评级必然是资产交易的根基。
3.行情指数标准。大盘指数,行业指数。也是这个新兴行业必然出现的金矿。完善之后,进而可以推出指数型投资品,降低投资风险,覆盖低风险偏好的人群。
标准制定需要组织机构的大资本大势能进行完善和推广。内容生产需要个体的深耕细挖。让适合的对象做适合的事情。
另外,倡导价值投资是很好,价值投资能让用户和行业共赢,但前提是要有稳定可靠的数据标准,是价投的底层逻辑。
例如股市中价值投资的高估低估标准:
虽然由于行业还在早期,很多区块链企业没有盈利,但标准的制定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企业共同成长,筛选,完善,从现在开始积累各个维度的数据正好。
比原链成为资产上链的基础设施,巴比特则应该成为资产评级的基础设施。
除了文章类内容,智能投顾也是教用户的办法之一。但那是一个独立产品,暂不展开。
回到上文看内容之外满足用户需求的另一部分:
- 教用户做,提供内容和工具等
- 替用户做,做出承诺,给出实际效果
关于2,替用户做,有没有必要?有必要,因为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大趋势。公司需要着眼于用户需求细节的同时也做符合大趋势的事情,否则就会诺基亚。
加上上文量化交易的图,可知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去散户化+去人性化的过程。虽然目前中国炒股炒币以散户为主,但这是未来几十年不可逆的大趋势。原因在于投资具有高知识密度+反人性两个特点。
1.高知识密度,专业必然胜过业余,机构胜过个体
2.反人性,机构比个体更优,机器又进一步去除人性
替用户做,会和教形成互补,承接教的模式无法覆盖的人,进一步把用户留在平台。
同时,替用户做,也覆盖了一批高能力高资本但没有时间的高端用户群。(如果以时间和资本为维度对用户进行细分,还能找出不少遗漏人群)
但替用户做,也未必只有量化一条路。投资有一半是数学问题,一半是艺术。平台不直接介入交易,也可以让有能力的A9用户走到前台,创建组合,同时通过对接交易所API等工具,让其他用户自动跟投。
虽然这个页面看着容易鼓励投机,但可以引入更多内容和数据,来往价值投资引导。比如更长的数据周期,或者回报稳定率指标,只有价值投资才能长期稳定盈利。
需求与定位总结
运营打法考虑了下不写。原因两条:
1.我不够专业。
2.打法随大环境变而改变,且随合作方或者竞争对手改变而剧烈变化。即使在此进行严谨论证,也未必可行。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