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 这正是大师创作的普遍手法——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 首先,手中有锤子。
>> 其次,输入足够多。
>> 再次,保持好奇心。
>> 最后,常说一句话。
>>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 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 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 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 我想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
>> 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我在这两年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得太深刻了。实不相瞒,我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是用来收藏读者留言截图的,这些截图都是大家对我的夸奖、肯定、表扬和赞赏。保留这些截图并非自恋、臭美,而是我深知这些反馈对自己行动力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
>> 没有作品和作品意识,一切免谈。
>> 产出作品,获得反馈”听起来很美好,但大家心里肯定有这样的顾虑:万一自己分享后收到的是批评或嘲笑该怎么办?如果自信心受到打击,那岂不是更糟?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担心,不过只要想清楚下面三点,就不难迈出步子了。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
>> 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