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们从来不喜欢
认知学的开篇就会告诉了我们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思考,我们在使用我们的记忆来解决即将发生的问题,而这个过程被我们误解为思考。比如“1+1”的结果是多少,我们思考了吗?按照我们普遍大众的想法来看,我们已经思考了,得出了结果是2。这个东西按照科学家的想法来讲,我们调度了长期记忆区域的“经验”来回答问题。(下图)
这个图告诉我们的事情是我们一直在“调用我们的长期记忆”替代“我们以为的思考过程”,所以人类不喜欢思考也不善于思考,而这个过程引发出来了第二个事情。
背景知识与练习
人是很聪明的一个生物,因为我们的记忆区域(工作记忆,长期记忆)很大很大,但是我们的记忆区域一开始就如此庞大的吗?不是,完完全全的不是。我们的区域很小,但是我们的决策效率和准确率却很快。
有句古话叫“姜还是老的辣”,是因为“老姜”经历的多,见识的多。就如同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有什么用呢?背景知识代表的是专业度。书上有个例子写的很好,告诉我们说专业的医生和普通的医生他们的知识面是相差无几的。但是专业在于普通医生需要去思考,甚至于去查阅,但是专业的医生他不需要去过渡思考,哪怕这个病变进行了变式,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书上的东西成了他们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能够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
“理解新的概念是让正确的已有概念进入工作区域,并且重新加以组合”。这就是我刚提到的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前几天跟一个老学长谈到了产品经理的位置,我还在思考是否需要去温习代码能力,他告诉我说产品经理需要会的是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他手上有一群想写代码的人,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资深的工作者和初入职场的工作者他们怎么划分问题?这个东西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举个例子来讲,下棋。大家同时看一张棋盘,1分钟后进行复盘。哪怕复盘一样,但是仔细调查之后会发现,资深的棋者是按照“攻击和防御”进行分类,而小白则是按照“位置”或者“种类”分类。有点像布局战略和布局规律之间的差别。
除此之外,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记忆。我们高中的时候做过这样一篇英语阅读,讲的是足球比赛。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有了三类成绩。一是英语阅读好的人做的很好,二是懂足球的人但是英语阅读并不优秀的人做的很好,三是英语阅读一般水平的人做的不好。源于背景知识的糅合能帮助人去获得更多的信息,类似于我们的兴趣在驱动着我们学习和做决定。
“姜还是老的辣”我们这群小姜怎么做呢?只能练习。日积月累的联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抱佛脚。抱佛脚确实能带来不错的反应,但是遗忘曲线远远高于日积月累。轻松和持久的练习能够巩固更好的经验,而临时抱佛脚只可能是1天或者1周的记忆力。
为什么需要练习?其实老师已经讲的很清楚,巩固知识。知识体系的搭建完成往往缺少更深层次培训。这个学习过程称之为进阶学习,简单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产生无趣,而太过困难的事情则不适合培养变式思维。不断的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进阶学习才是练习或者说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的练习册遗留下来的好处。
兴趣、基因和智能
是否应该让人去跟着兴趣学习,这个答案书上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推敲之后我认为应该跟着兴趣学习但是没办法跟着兴趣学习。大量的实践表明所有人都在某个领域具有智能,但是挖掘的这个过程是未知的,也没有被很好的发现,所以跟着兴趣学习是利用率和有效性最高的学习方案,但是无法预判这个人是否有兴趣。因为孩子喜欢那不一定是兴趣,也可能是一时兴起。
基因是有效的,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基因不是说你聪明,而是说你可能聪明,你必须得努力不然你的基因什么用都没有。其实我们很多人对于基因一直都有误解,比如我们常说的运动细胞。举个例子来讲,这个人篮球打得很好,是因为他基因好。这句话没有错。
但是他的基因可能仅仅是决定了他的探索模式,或者说他因为高,骨头好。能够得着板,能跳得高从而努力之后打篮球打得好。基因代表的是先天性某些方面的优势,与智力、运动力毫无关联,只是他们能有更好的渠道去探索他们的世界,如果不努力探索其实和其他人一样,甚至于更差。
数学逻辑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都可以被称作为智能,美国提出了八项智能,不过是智能还是才能一直有着相当大的争议。无可厚非的是人们都有智能,语言、听觉和运动。但是他们对于计算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有些人通过纸币计算代数问题,听别人说从而计算代数问题以及通过触摸不断的用手去触碰计算代数问题。他们并无差异,只是方式的不同。
所以对于天赋来讲,或者对于智能来讲,我们都很优秀。但是很不幸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成绩好,比如英语听力好,那么他的阅读大概率会好于其他低水平听力的人,甚至于说他的数学能力也可能会很不错。即英语能力强的人,其他方面也不一定会差,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