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概括,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尤其是作为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它实现了向我们展示中国家庭面貌的功能,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雷区。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你的家庭关系。
推荐人群:各类人群,尤其是正在伤害孩子的家长和被伤害的孩子
在阅读这本书时,书中的一些文字会在某些瞬间击中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是从实践中得到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每一小节的叙述方式是先提出观点,再举出案例,最后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给出适当的建议,这样的写作方式非常适合于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因为各个小结之间相对比较独立,但是,如果你有一大段空余的时间,强烈建议你连续阅读,这会使你更容易和作者达到共鸣,吸收书中的精华。
接下来,我将重点从内容上对该书进行介绍。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这句话看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却指明了一个家庭是否和睦的风向标。如果夫妻关系和睦,那么家庭就是其乐融融的,如果夫妻关系不好,那么就会给家庭埋下隐患。在家庭中,除了夫妻关系外,还有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演变成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此外,夫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如同一棵树苗,而夫妻关系则是这棵树苗的主要养料,当夫妻关系和睦时,孩子的情绪会更加稳定,性格更加乐观开朗,若是父母关系不好,那么孩子会处于一种焦虑和自卑的状态。许多犯罪嫌疑人所犯的罪,都可以在其孩童时期找到对应的伤痕,幼时的伤痛在其心中留下了阴影,并最终导致其报复他人。我们的性格总是会受到家庭原生环境的影响,我们会根据父母的形象去勾勒出自己理想的另一半的形象,在书中,作者将这作为一见钟情的解释——即我们从父母的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并根据这个原型去选择自己的另一半。
子曰:过犹不及。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头便成为了溺爱,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父母的自恋,即把孩子看成是另一个自己,给予孩子的爱其实是给予内在的自己以关爱,在这种心理驱动下,无节制的满足自己便导致了对孩子的溺爱。有许多父母会认为自己爱孩子,因此以爱孩子的名义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见过许多孩子熬夜写着不想写的额外作业,上着自己不想上的兴趣班,甚至上大学了还是读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只是因为那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做的选择,这些事件的背后都见不到孩子的笑脸,更看不见的是孩子内心的痛苦。我们的父母总是为孩子担心的过多,这一点在教育上尤其明显,有多少父母只是根据考试成绩就对自己孩子做出了不合理的评价,致使孩子留下了阴影,从而厌恶学习,因为考试只会使他们得到批评,却得不到鼓励,他们是有多么无助啊。
作为独生子女,我与许多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所有的家务活都不必动手,衣食无忧,作为条件,我只需要将自己的成绩提高,即家长口中的“好好读书”,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从升学率最低一档的乡下中学考上全市第一的高中,又考上西工大,然后以名列前茅的学分绩保研,我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从小学到大二,我的学习动力多来自于父母的期望,有时想考好成绩只是想让他们少在我的学习上操心,但是这种想法使我在大二的时候陷入了迷茫,我究竟是为谁而活?这种状态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期间我看了上百本书籍,其中多是心理学书籍和小说,我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幸运的是,我有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在择校问题上家里从来没有强迫过我选择他们想要的学校,无论是中学或者大学。这在当今家长们报补习班成风,帮孩子选择学校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最终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我要为自己而活。我需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喜欢的事情,即成为我自己。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几乎没有受到家里来自学业上的批评或者责骂,上大学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一切,假如我在某一场重要的考试中没有发挥好,我的父母是不是也同样会责骂我,我是不是同样也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或许会有这样的结果,即使进入大学后,同样有同学因为挂科无法面对父母的责骂,产生自卑和羞愧的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并最终退学。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只是千千万万个考生中没有遭受过父母冷眼旁观和嫌弃的一个幸运儿,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佳遭受着父母责骂与嫌弃的磨难,在“打是亲骂是爱”的文化熏陶下,父母的不合理行为被合理化了,最终压抑的只能是孩子。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在孩子出问题时,首先反思的应该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要避免孩子只有考试这一种评价方式,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孩子考砸时需要给予更多理解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鼓励孩子有其他的爱好
在《改变,从心开始》中,作者提到快乐的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我们被灌输最多的就是竞争式的快乐,这是一种来自于非输既赢的竞争,只有当你觉得比别人强的时候才会觉得快乐,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给我们塑造的重要心理,这种模式在从小成绩优异的人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第二种是达到某一目的就会感受到的快乐,而第三种快乐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能够平和的对待事物,享受生活的美好。很多人都停留在了第一种状态,因此情绪波动比较大,更容易产生极端想法。但是生活又怎么会像考试一样单调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最后一种快乐的境界,这样就能少去许多烦恼。
许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通常有三种方式会导致这种感觉,分别是忽视,双重矛盾和僵尸化。如果父母对你采用这样的态度或者行为模式,那么你会感受到自己的不存在感,会使你觉得自己的生命不由自己把握,而是替他人而活,如果你有这种感受,请你立刻拒绝父母对你做的这些行为,找回你的真我。
早些年的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坐在宝马车里苦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其实就是目前社会上的两种不同婚姻观,一边是面包,另一边是爱情,其实,这个问题有个更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从自行车上笑奋斗到宝马车里笑,只有物质的婚姻注定是支离破碎的,毫无安全感的,只有爱情的婚姻也是经不起现实的考验的,我们的祖宗留下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刻骨名训,所以许多人选择了在宝马车里苦,但是,共同奋斗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呢?愿你找到心心相印的另一半,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新流动。
结语:我们总是把家比作避风港,是温馨的烛光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事实上,许多家庭中的琐事处理不好就会使港湾里充满漩涡,伤害我们最爱的人。请给孩子爱与自由,
请以正确的方式发泄你的不满,分别送给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