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 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树、松已用交*取势,整体势态葱郁, 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 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
李思训(651——716)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地区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历史故事。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开始由盛而衰,《明皇幸蜀图》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图中山石高耸,直插云霄,气势奇峻,山间栈道迂回,道路蜿蜒崎岖,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沿栈道向山谷深处盘曲前行,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走到桥前,黑马作惊蹶停步之态,作者可能想借此动作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嫔妃们则身着胡装戴着帷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表示长途跋涉的劳累。
画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
《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
画左边还安排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
整幅画面青绿明亮,色彩夺目,其绘画风格很明显是沿用了六朝以来的青绿设色法。此法先用墨线勾勒山石轮廓,再用石青、石绿区分山石向背进行晕染。画面布局思路清晰,唐玄宗的车马队伍仿佛是这幅作品的主线,山石、树木位置上的经营完全是依队伍的行进而精心安排的。在山石的描绘上,结构分明、轮廓精工,用线刚劲;树木的造型,已完全脱离了六朝绘画“伸臂布指”的稚拙状态,其姿势具有高低偃仰的变化。
李昭道,生卒年未详。字希俊,唐代画家。唐朝宗室,彭国公李思训之子,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敬请在评论处留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