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罕》第十一章,原文如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白话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
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关于孔子循循善诱的故事:
从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到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整整十六年之久,鲁国一直处在混乱之中。孔子到齐国找不到从政的机会,回鲁国又不愿卷入混乱之中,所以便定下心来,把全副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
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一天,孔子与弟子颜渊、子路坐在院子里闲谈。孔子问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愿,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呢?”急性子的子路抢着答道:“我的志愿是希望自己有好车、好马、好皮袄。但是,并不是自己一人享用;就是用坏了,也毫不抱怨。”孔子听了,也不点头,也不摇头。
颜渊接着说道:“我的志愿是使自己学到渊博的知识,得到很好的道德修养,为人们做些有益的事情。并且,有了知识也不骄傲,有了道德也不自满,有了功劳也不夸耀。”孔子听了,又是也不点头,也不摇头。
子路沉不住气了,反问道:“老师,您的志愿是什么呢?”“我的志愿……”孔子慢慢地说:“是使老人们能过安稳的日子,朋友们能够信任我,年轻人对我很怀念……就年装有充册孔子说着站起来踱向一旁。子路和颜渊看着老师的背影,回味着老师的话。
子路轻声问颜渊:“你认为老师的志愿怎么样?”颜渊答道:“我认为老师的志愿是那么平凡,又是那样近人情,不夺夸其谈,颇耐人寻味呢!”“我认为老师的志愿太不轰轰烈烈。”“当今鲁国一片混乱,老师没有用武之地,怎么会有轰轰烈烈的计划呢!我相信,旦有了机会, 老师是不甘寂寞的。”“哦!”子路也有点明白了。
六月,烈日炎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一株大树下乘凉。孔子问道:“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有若首先答道:“一个人在家里如果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那么,他出外谋事就不会触犯上司;如果这个人很少触犯上司,那他就肯定不会背叛国家。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基础做起。”
曾参接着说:“我每天临睡的时候,总要想这么三件事:第一,答应替别人办的事,是不是尽力办了?第二, 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 是不是有不守信用的行为?第三,老师教导我们的,是不是做了?”
第三个说话的是子夏,他说:“我认为,一个人选择妻子的时候,要考虑品行是否端正,不要只看容貌的好丑;侍奉父母的时候,要竭尽自己的全力;辅佐君王的时候,要能够忘掉自己的身家性命;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能够说到做到。这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孔子面带笑容。静听着弟子们的回答,还不时点点头。其他人觉得自己的意思和他们三人的看法差不多,便不再说话,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孔子,想听听老师的高论。
“说的都对!”孔子一字板地说道,“不过一定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也就是要庄重。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庄重’二字,不庄重就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学习也学不好。有了错误不怕,问题是要赶快改正。总之,那些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往往是缺乏道德的人。”“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往往是缺乏道德的人”这句至理名言,深深地刻在弟子们的脑海中。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曾皙坐在院子里专心致志地弹着琴,子路、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听着。这时,孔子走过来,众弟子急忙站起来。孔子摆摆手让他们坐下,自己也跟着坐下。这时,曾暂的曲子尚未弹完,他又轻轻地拨动了琴弦。
孔子说道:“我已经老了,没人愿意用我了。你们还年轻,是大有作为的。你们平日常常说没人赏识你30,们,内面忿忿不平。现在,我倒要同间,如果有人赏识而重用你们,你们又准备怎么办呢?”
千路不假思索地抢着说:“如果让我治理一个拥有千辆乓年的国家。哪怕这个国家受省周围大国的威胁,并日经过兵灾, 人民正在闹饥荒,我也能在三年之内练出”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使国家强盛、富裕起来。同时,我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人人都能讲文明,讲礼貌, 懂得道理。”
孔子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众人见老师发笑,不知是什么意思,便没有人说话了。孔子停住笑声,点名提问了,他先叫了冉有:“求(冉有的名)啊,你怎么样呢?”
冉有见子路说话时老师笑了,便把口气放小了一些:“只要有一个六、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甚至五、六十里也可以,如果让我去治理,我可以让人民吃上饱饭至于文化教育嘛,我不敢提出什么保证,只有靠更有德行、更有学问的人去管理了。”孔子没说什么, 义问公西华:“赤(公西华的名)啊,你说说吧。”
公西华的口气更谦虚了。他是擅长招待宾客的、便说:“我不敢说我准能做成什么事,我只想做这样一一件事那就是当诸侯在起会见的时候,我能穿上礼服,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就行了。 ”孔子听了又没有说什么。最后问到了曾哲:“点啊,你呢?”曾皙放下拨弄琴弦的手,答道:“老师,我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不一样有什么关系呢, 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嘛!”
于是,曾皙说道:“我只希望在阳春三月,穿上轻便的衣服,能自由自在地跟五、六个朋友,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到河里去洗洗澡,然后站在高台上让和风吹干,欢欢乐乐地唱着歌回来,就心满意足了, 再没有别的什么奢望了。”孔子听了,大声称赞道:“好啊,这跟我的主意是一样的!”
众人看着孔子,都有点莫名其妙。曾暂受到了意外的赞赏,也有点奇怪。于是,当众人散去之后,他留在老师的身旁,问道:“老师,他们三人的主张怎么样?”孔子漫不经心地回答:“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嘛,随便说说就是了。”曾皙继续追问道:“那么,老师为什么嗤笑仲由(子路的名)呢?”孔子说:“谈政治要讲礼貌,礼貌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谦虚,他太不谦虚了,所以我笑了。”
曾暂还不大明白,继续问道:“冉求说的不也是国家大政吗?”“当然是啦。 国家有大有小,六七十里,甚至五六十里,照样是国家嘛!”“公西华所议论的不也是国家大事吗?”“当然更是啦。天下哪有比诸侯会盟更大的事呢?”“那么,老师为什么对他两人没有嗤笑呢?”
“点啊!”孔子长出了一口气,“每个人的志向有大有小,这无可非议,关键问题是必须谦虚呀。认真说起来,赤的志向要算相当大了。你想,诸侯会盟当司仪,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啊。可是,他却说当个‘小司仪’,还有比这更大的司仪吗!”
“哦!”曾暂有点明白了。“还有你,”孔子继续说,“难道一个国家交给你去治理时,你想到的只是洗洗澡、吹吹风吗?我所以要赞扬你,实际上是要抑制一下那些骄傲的人啊!”这时,曾哲完全明白了,心里暗暗地念叨着:老师真是善于启发诱导啊!
四朔风阵阵,滴水成冰,冬天又来了。由于孔子把精力完全集中在教育事业上,所以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很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孔子心里又是高兴,又是哀伤。高兴的是信奉自己主张的人越来越多了,要不然,他们为什么跋山涉水来他这里学习呢;哀伤的是,自己空有一肚子本事,却没有使用的地方。于是,他向自己的学生们问道:“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感到快乐呢?”南液众人不知道老师的问话是什么意思,一时也没人回答。孔子见没人说话,自己又接着说:“我认为学到的东西,能够经常实习,也就是能加以使用,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孔子还要再说些什么,正好有人来拜访,他就会客去了。
看着老师走去的背影,学生们都为老师的不得重用而忿忿不平。来人告诉孔子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他的老朋友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听了,顾不得天寒地冻,带了几个学生就奔丧去了。
原壤是个吊儿郎当、不讲究礼节的人,他坐在大门口的平地上等孔子,两条腿叉开,恰像-一个“八”字。见孔子来了,他也不站起来,便说了话:“你来了……你这个老不死的,”孔子抄起根棍子向他的大腿打去。“你年轻的时候就不懂规矩,长大了也没出息,到现在还是这么个样子!”
原壤从地上爬起来,“哎唷”着跑到母亲灵柩停放的地方,疯疯颠颠地骑在母亲的棺材上,对孔子嘻嘻笑着唱起歌来。孔子把他赶下来,帮他料理了丧事。事后,跟随他一块去的学生问道:“老师,像这样的朋友,难道还不应该绝交吗?”孔子笑着说:“老朋友还是老朋友嘛,一个人是应该重视友情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