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
当我安静而专注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进入一条漆黑暗道,四周没有光,也看不到出口在哪里。毫无头绪的章法,晦涩的语言,冗长繁杂的心理活动,冷漠平淡的叙述,丑陋压抑病态的家庭,朦胧迷惘无望的爱情,扭曲的人性,爱与恨的矛盾,强势与懦弱的冲突,如呓语般痴迷疯狂,在爱与死的边缘迂回挣扎。
主人公的妈妈如阴影一般的存在。这是个早年丧偶,生活不如意,性格倔强,坚硬的像块石头的母亲,她努力抗争生活,却依然被命运的潮水汹涌吞没,悲壮无奈,困苦消沉。她从未被生活温柔相待,她也没有学会爱自己,当然也没有更多的爱去滋养自己的孩子。生活让她充满戾气,心境癫狂,情绪极不稳定,一生对命运的无力抗争使她生出一种绝望中的悲戚。(这个人让我想起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中的女主人公,只顾着卖力地生活,却没有给自己一颗柔软的心。)她偏袒大儿子,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忽视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小儿子和小女儿。同时也因为她对孩子不平等的爱,使得她的小女儿对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恨,恨不得杀了她。因为她渴望得到妈妈的爱却得不到,于是便成了恨,恨就是爱而不能,爱而不得,我得不到,我就要毁灭它,报复它。那个15岁半的小女孩,敏感,冷漠,徬徨,怅然,渴望爱,寻找爱,但又打心眼儿里不相信爱,她失去自我,怀疑一切,充满着自我毁灭的孤独与绝望。小时候未被满足过的爱的匮乏,使得她一生都在追逐爱与被爱,渴望爱寻找爱,却怎么也填不满,那心里巨大的空虚的黑洞。那是一个原生家庭缺失爱而造就的深渊,最终吞噬掉自己。情人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替身,是她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她内心的巨大沟壑无法填平。妈妈的不公平的爱给她造成的爱的饥渴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除非她用自己的爱向内把这个坑填平,否则向外求将永远没有答案。
犹如在那艰深晦涩的文字中爬行,在她随心所欲的意识流里沉浮,我的胸口好像装了一块大石头,沉重,憋闷,让人窒息,让人感慨现实的残酷与沉痛,让人抱怨爱情的沧桑与凄凉,让人在自虐中迷恋,让人在迷乱中昏眩,直击心脏。就在我不能理解,却又被她的情感折磨的痛不欲生,马上就要走火入魔的时候,豁然找到了出口:这条暗道是她的啊,所有的情感都是她的,与我无关。这是杜拉斯在她70岁的时候,面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心境,她只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梳理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属于自己的,书写表达是她的自由,与你何干?我看不懂,你看不懂,他看不懂,没关系,玛格丽特会说,我只管我自己,我从未考虑你们。我们只是偷窥者仅此而已。
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