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样长久地宅在家里,利用这个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厚夫的《路遥传》、航宇的《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海波的《人生路遥》、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平凡真实、丰富复杂的文学前辈——路遥,他的成长史、写作观、抽烟观、交友观、人生观、作品创作历程一点点清晰呈现,在带给我感动的同时,也充分理解作家的生命长度是由其作品来决定的,作家的人生精神、写作态度比起故事情节、写作技巧更撼动人心...
人们常说,伟大的作品就像是时代的眼睛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这双眼睛看到时代,看到自己,看到一切。《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双眼睛。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路遥“以命搏文“,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熬制了这部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很多人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出路和未来。路遥对年轻人的善意,对贫穷苦难诗意的描写,对向上向善由衷的赞美,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自己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苦行僧般度过短暂一生.却能给世间留下丰盈富足的精神食粮.正是基于根植于他骨子里的这份农民的勤奋与奉献...
没有他的亲身经历,是写不出孙少平的内心世界。
孙少安——负重前行的跋涉者
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田润叶——新时代新女性的代表者
田晓霞——无惧世俗的自由灵魂
贺秀莲——无私奉献的精神港湾
孙玉厚——天一样的父亲
田福军——至情至性的改革者
郝红梅——悲哀的灵魂偷渡者
孙兰花——现实世界的爱情信徒
路遥的作品都是励志的,都是带给年轻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向上就是自强不息,向善就是厚德载物。行吟大地,苦恋人生,路遥不是在格子纸上写文章,而是在黄土地上写文章,或许是对他较贴切的解读。 路遥的创作与一般作者相比,有许多质的不同。一般作者的创作,是先萌发灵感,再像滚雪球一样生发主题与故事框架。而路遥的创作是典型的意在笔先,先有明确的主题,后广泛搜罗资料,形成框架,捕捉串联线索,激发创作灵感。这种倒置的创作方式,注定了赋予的使命感更为突出与沉重,所以写作过程会很费力,每写完一个东西脱一层皮。
很多年后,《平凡的世界》演播者李野默分析这部书产生巨大感染力的原因,这样讲到:可以回顾一下,我们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史,其中刻画农民形象、农民生活的作品不在少数,偏偏《平凡的世界》如此经久不衰,对此答案我是感受出来的,此前的作品有同情农民苦难的,还有敬佩农民坚韧不拔精神的,但是就我所读到的作品来说,其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农民,就是或多或少地审视农民,而真正地置身于农民当中,打心眼里觉得自己跟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以平凡的心感受,平凡的人的眼睛观察,来撰写《平凡的世界》的只有路遥。
“1988年5月25日,在创作《人生》的甘泉招待所的那个小屋,在接近通常吃晚饭的那个时分,终于为全书(《平凡的世界》)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几乎不是思想的支配,而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那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
我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索性用脚把卫生间的门踢住,出声地哭起来。我向另一个我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而那个父亲一样的我制止了哭泣的我并引导我走出卫生间。”——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看到此处,已泪目。原先只知道《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却不知每一颗珍珠的前身都是沙粒,经过在蚌中黑暗与孤独的煎熬,最终磨砺成耀眼的珍珠。
如果说《人生》是路遥创作生涯中的一座山峰,当人们都认为他不可能逾越这座山峰时,1983年,他选择在毛乌素沙漠誓师,远离鲜花和红毯,一头扎入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完成了如同高原般厚实的《平凡的世界》。
在家看传记时,儿子也不免好奇加入,当然,他对书中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更感兴趣,如路遥与儿时玩伴在山坡上撒欢儿地玩,晚上睡前让我给他讲一个关于路遥的故事。我也在想,在儿子18岁成人时,送给他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也许《平凡的世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冷静而有温度,担当而有才情,学会关心平凡世界里的人和事”,这也许是我现在想到的那时的赠语。不管以后他有多少困惑,在书中都有过,他所经历的一切,换成时代的背景,在各种书里头都有答案,都有遭遇,爱上了读书,他就不会惧怕将来的独处,而且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书架便是这个人的人生目录。
真正的敬意,起于默默的阅读...
2020年2月18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