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学的时候好几本课本里面都有讲到http协议的,但是都没有听课,或者只是用来应付考试,还有就是感觉书上说得很枯燥没有耐心去总结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最近学习Java web需要了解http的本质,就自己认真学了一遍,把以前不懂的东西整理出来。
http协议其实就是规定传输格式,默认使用80端口(其实这个端口这种东西我不是很了解,只在平常项目上用到过,本来想写在这里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归到监听那边比较好,所以还是以后再写吧)
HTML网页中的Content-type这个字段的意义就是设置格式和编码防止乱码的。因为http响应中头信息必须是ASCII码,数据可是是任何编码,所以要用Content-type来指定格式和编码,常用的格式是text/html(页面格式),常用的编码为UTF-8。
采用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发送数据完毕,就关闭这个连接。三次握手的具体理解如下:
1.主机A发送标识给主机B。(第一次握手,目的是来判断主机A到主机B的路通不通)
2.主机B回馈标识给主机A。(第二次握手,判断主机B能否接收到主机A的信息,并且判断主机B到主机A的路是否是通的)
3.主机A再次发送信息到主机B。(第三次握手,目的是确定主机B到主机A的路是通的,并且确保主机A能够收到主机B的信息)。
完成以上三次握手之后就可以建立一条通信道路了。但是每次建立TCP连接都需要经过以上过程的话,不仅速度慢而且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http协议的发展出现了持久连接和管道机制。
1.持久连接就是加了一个Connection字段,可以用keep-alive属性让连接保持开启。
2.管道机制就是可以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发送多个请求(原先是发送一个请求得到相应之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但是管道机制的请求也是按顺序发的响应也是按顺序发送的,但是我还是不理解好处是怎么产生的,可能我太笨了),既然有多个响应当然就要有一种机制来分辨是哪个响应对应相应的请求,就提出来Content-length这个字段,来声明本次响应的字段长度。
说到这个字段有人就要有疑问了,这个字段的长度是谁计算的呢,任何消息的大小都能计算吗?(其实是我自己心里的疑问)接下来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解决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需要响应的消息比较好计算,然后服务器会用Content-length这个字段告诉你消息的大小,然后你接收到相应大小的文件后就完事了。这种都是计算完资源大小然后再发送数据的,显然效率不高,所以有了分块传输。
2.需要响应的资源比较大,服务器没法提前知道资源的大小或者不想浪费资源提前帮你算好你所需要资源的大小,但是你又想实时跟踪这些消息,就会分块传给你,会用到Transfer-Encoding字段的chunked属性,用它来告诉你我接下来是一块一块传输的。该传输的内容当中第一块告诉你我接下来传的每一块的数据大小,然后最后一块是0,表示我传完了,没你啥事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了Transfer-Encoding字段就不需要Content-length字段了,就算有也是会被忽略的。
3.最后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一点,服务器无法计算你需要的资源的大小,也不支持chunked格式。这时候就不能用持久连接,只能用短连接,当服务器自动关闭时,你也就明白你已经接收完全部响应了,没啥事了。
状态码类别:
1. 1xx:接受的请求正在处理
2. 2xx:请求正常处理
3. 3xx:需要进行附加操作以完成请求
4. 4xx:服务器无法完成请求
5. 5xx: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