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曾认识的一家早教机构的园长老师说,对婴幼儿进行早期科学启蒙,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让学龄前的孩子接触科学,不是为了让他们学到“高难度”的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
人的思维是需要从小训练的,而很多科学思维,比如观察能力、提问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验证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观察和描述
玩感官游戏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感官游戏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要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如何用语言表达出他在玩游戏时的感受。不然,就失去了玩游戏原有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一些时间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引导孩子对大自然的动植物进行观察。当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要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在一开始,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使用自己的感官(包括触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去进行观察和表达。
记得未宝还不到二岁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些没有接触过的物体,很想要表达,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有次,在花园里见到一朵花,就停下来,看了看,闻了闻,我就问他:“这朵花闻起来怎么样?,香不香?”他一开始并不懂“闻”是什么意思,“香”是什么意思。我就夸张的对着花深吸一口气,然后做出闻的动作。然后再把花放在他的鼻子下面,让他和我做同样 的动作,这其实就是在教他“如何观察”,以及描述。
比较和归类
比较大小、轻重、多少,把相同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区分、归类,这是最基础的早期科学思维能力。这项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提问来培养。比如:
在整理房间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把所有的画笔都放在文具盒里,把所有的橡皮泥都放在玩具盒里——归类。
给孩子读绘本时,可以拿出一本大的,一本小的,然后问孩子:“你想要先读大的,还是先读小的?”——比较。
这样的思维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不过要注意,只有先教会孩子观察,他才能懂得比较和归类。
经常周末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出去爬山或者野炊,需要带一些食物、水果还有衣服。我会让孩子拿三个袋子出来,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出门,同类的东西要放在一起,吃的食物要放在同一个袋子,水果要放同一个袋子,衣服要另外再放一个袋子,然后再分别放进背包里。除了第一次会有点混乱以外,通常他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门别类做的很好。
诸如此类的例子,家长们可以在家里进行的有很多。
提问和预测
除了鼓励孩子提问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预测。未宝在幼儿园玩放大镜的游戏时,老师会问“放大镜放在阳光下,放大镜下面放一张纸,会怎样”老师反映,大部分孩子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大人要有培养这项能力的意识,多做这样的游戏,引发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直接的告诉孩子答案。
在引导孩子预测时,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实用一些猜测的词汇,比如:我认为,我猜测,可能,也许,等这些词语。这不仅能帮孩子扩大词汇量,也能帮助他今后成为一个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的人。
幼儿园老师强调,从孩子一岁开始,就可以尝试带他做一些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孩子通过科学实验学会“怎么学”,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比较、提问、预测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听觉和观察是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传统教育总是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认为孩子那么小,哪里懂得“沉浮”“重力”这些东西,从而忽略了教孩子“怎么学”。而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让孩子对未知的食物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差不多每个孩子都买过奇趣蛋吧,尽管奇趣蛋里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玩具和零食,也让大部分家长都深恶痛绝,但每个孩子见到都还是乐此不疲的吵闹着要买。大家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这就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
未宝有一段时间,也非常喜欢收集这些奇趣蛋,各式各样的,因此家里也有很多各种奇趣蛋的空壳。我在奇趣蛋里装了各种不同的东西,装好后不急着扣紧,而是和未宝一起看奇趣蛋里的东西,让后让他合起来摇一下,再听听里面的声音。我在旁边描述:”这里面是各瓶盖,摇起来砰砰砰的响。”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三岁,可以让孩子自己描述出这个声音来。这个过程就是上面提到的,锻炼科学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观察和描述。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填塞和灌输,而是从内激发和唤醒孩子的动力。从小接触科学的孩子,他的求知欲会被唤醒,会更加敏锐地去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一个被唤醒的生命,才能保持无线的热情去自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