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训练营的目的很纯粹简单,遇到伙伴,找对方法,开始十年写作之旅,用千篇文章记录儿子和自己的成长。因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其实有很多缺点,感谢上天给我一个天使,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挺巧和弘丹老师一样,我也在外企做IT项目管理,典型工科男,平常工作比较忙碌,也会碰到各种棘手的项目,但没有哪个项目比养育男孩更漫长,充满这么多挑战和欣喜。如果人一辈子是一个项目,我希望孩子长大做好自己人生的项目经理,而我就是辅导他的教练。
男孩在养育的过程中,我和我太太遇到了很多头疼的问题,比如:吃饭厌食挑食,高烧咳嗽,乱发脾气,还有和老人带孩子理念的冲突,不一而足。
我们看过小巫的育儿书,听过樊登的家庭教育书,读过佩蓉妈妈的教育心得,参加过张怡荺博士的讲座,针对男孩的养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结了很多方法和思路,但实践过程中,我们迷失了,因为各位大咖的说法本身也常有冲突:比如,吃饭挑食时,是否应该用奖励的方式让ta改变,有的说,这样成为条件交换,让孩子忘记了吃饭是自己本身应该做的事情,有的说,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也是让孩子发生改变的有效措施。
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确信的一点是:父母尤其是父亲对男孩无条件的爱是让男孩有好的性格的一个必要条件。
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前四年,我其实更多的是配角,照顾儿子更多是出自父亲的责任感,是我必须做的任务,很多孩子的问题,采取简单方式去处理,当行不通时,更多地责怪太太和老人的溺爱,而没有很用心地找方法。
多少次,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发生家庭争吵时,全家人都很不开心,今年1月孩子4岁生日,家人又为孩子生日会上不听话大吵一场,原本的欢乐聚会化作一地鸡毛,夜阑人静,看着太太疲惫地睡去,孩子眼角的泪痕,老人的不满,我问自己,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已经走心找到好的方法,让儿子能够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答案很残酷,没有。
很多方法看似有效,但其实小马过河,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并非奏效,足够的输入,如果不经思考,只是在术的层面纠结,没有融汇贯通为道。如果说,专家的建议如同山涧清泉,那么量体裁衣的智慧就如同泉眼,而思考后的输出就是在寻找泉眼之旅,而写作就是旅途向导。
写作可以倒逼思考,去芜存菁,总结提炼,往往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构思过程中,自己对待孩子问题的思路就清晰很多。
比如,清明期间,我反复听了胡轶群老师的孩子不好好吃饭问题讲座后,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写一篇,儿子吃饭问题的文章,大纲列好,内容不断完善,今天就用到了,孩子挑食晚上不肯吃黄瓜,以往我想起的无非是威逼利诱加闹钟,但现在想的是结合讲座和之前育儿书的内容,如何让吃蔬菜这件事情对小孩有趣。于是我就和他很夸张地说,说这片黄瓜像帽子,我要吃,于是我夹了一块,躲着他吃掉了。孩子凑过来看,我问他,那片黄瓜像什么,他说像飞毯,我们这样来来回回,他开始一口不吃的黄瓜,吃了大半。
写作不一定可以完全解决问题,但他会促使你深度思考,接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13岁前,父母要为男孩做的100件事情》提及,到13岁孩子的性格基本定型,在孩子4岁生日过后,我就发愿,用10年时间,写1000篇文章,那将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如果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到更多忙碌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身上,为孩子写几篇文章,多参加几次家长会,那么将给孩子带来更多父亲关爱。这,也是我想努力影响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