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推荐一个读书笔记的小工具:概念图
【事实】和【观点】的分辨,需要一个持续的训练过程,不过好在大部分作者和常见的书籍都是观点输出为主,除非是一些殿堂级的著作,如《相对论》、《资本论》《物种起源》或者是哲学类的书籍,我们一般都可以很轻松的从文章中找到事实,因为都会有“比如”,“例如”,“证据显示”,“调查”等语句提示。
我们这样费力的去寻找事实和观点,是为了更准更快的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和知识点,这样你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知道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有很多同学,对思维导图情有独钟,这次的《流量池》共读,也输出了很多张优秀的导图。有些人真的很厉害,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的时间就可以输出一个完整的内容导图。其实这是作者和演讲者给你的便利,让你知道他的逻辑框架是什么,让你跟着他的思路来吸收内容。
导图最后的效果是什么? 你得到了一个和作者的思维框架一样的框架。很多人也会对思维导图有一种收集欲望,看到一个导图就要储存,就好像找到了一个捷径来读这本书一样。拜托,本来这本书要讲的就是如何快速的XXX,你又用个导图更快速的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此简单便捷,总是会让人觉得哪里不对有点难安。 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
这里要提出一个不新鲜的东西:叫概念图。
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
我不是否定导图的作用,一篇难懂的文章,逻辑不清楚的,是一定需要我们用导图来理清关系,促进我们理解和学习的;我们应该再进一步,尝试着把这本书的内容和你的知识内容做一个连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做一张导图,保存到电脑里而已。
概念图,也是一个工具,一张打通我们“任督二脉”的利器。
做到什么程度适宜? 先保证新学的知识至少有一个节点是与之前的知识有联系就可以了,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帮助我们把多张概念图做触点链接的,因为你的大脑会思考。
最后给大家一点概念图和导图的区别:
概念图,是一种针对教育领域提出和开发的工具,专注人的学习和逻辑关系,是一种面性思维。思维导图,可以在生活、工作等多个场景使用范围更广,专注某一件事情的多个层面,相对而言是一种线性思维。
好啦,可以试试做你的第一张概念图啦。
XMind, MindManager,都可以用来做概念图,或者你可以用ProcessOn也可以。
我是姜半刀,模型工具收集控,全栈运营BOK实践者,项目管理PMPer。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