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正面管教》所以会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琐琐碎碎。这周末在家,因为跟他们做作业和复习准备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发生了几次小小的不算冲突的冲突:对于仅仅完成学习目标,就直接沉迷于网络游戏儿子,当我劝说他关机并告诉他整个时间浪费掉了……他立马眼含泪水躺沙发上给我脸色看……
说实话,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想狂揍孩子一顿?
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能够管理好情绪的父母,只是想一想而已。而情绪容易失控的父母,却真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
一旦孩子发脾气,很多父母常常会觉得他不听话,或者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父母权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其实,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真的能耐心地去倾听和找寻原因吗?
孩子没脾气才是真正的压抑
还记得有一次在老家一个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当时奶奶在厨房准备饭菜,可是孩子就是一直嚷着要奶奶。那天他爸爸也在家,本来在看电视,一听到孩子闹就去把他拉拉过去。然后哄着孩子。没想到小家伙一点也不买爸爸的账。反而哭得更凶了。
整个客厅里都是他的哭声。孩子爸爸似乎也被惹恼了。然后大声地吼道:“你到底要怎么样!”同时用手重重地在他的屁股上打了好几下。啪啪啪,声音很响。这时,孩子应该是被吓到了。懵了几秒,然后没哭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这样遭遇父亲的“暴力”。
孩子被大声吼或者这样突然的挨打时,真的会表现得很乖。他怯生生地看着自己的爸爸。
然后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呢?说实话,爸爸发火时的样子,让我们大人都感受到了压力。而一个几岁的孩子被置于这样的坏情绪之中。他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可是造成的伤害却无法估计。
在父母吼叫伤害中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靠着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看到孩子安静了后,爸爸放下他。
他反而拉着爸爸的手去认墙上的挂画,好像生怕爸爸又会生气。那副懂事的模样,真的让人心疼。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控制情绪这项技能,是容易学得会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了解这项技能的好处与坏处,遇事懂得权衡利弊。
而在一个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每天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失去孩子本该有的脾气和任性,这样的孩子活得,也太自卑了。
孩子没脾气,才是真正的压抑
孩子脾气爆发比憋着好
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岁。因为在睡觉前要吃甜食,被妈妈说了一顿。媛媛不听话就开始发脾气,妈妈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顿胖揍。因为妈妈工作了一天很累,实在没法忍住自己的怒气。第二天早上,妈妈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说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妈妈以为孩子还是在耍性子,执意让她起来,可媛媛仍就说起不来,妈妈才着急去了医院。
医生说是过度惊吓再加上外力导致腿部间歇性失去知觉,所幸观察一两天就没事儿了。
孩子发脾气往往会激怒大人,如果我们用暴力或者语言冷暴力制止,让孩子的情绪无处表达,愤怒和恐惧就会内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们脾气上来的时候,不管大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除非你顺着他来,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满足。这时候,他勃然大怒,你毫无办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释放过后,你会发现,诶?他心情不错嘛。
孩子的脸,真赶上川剧演员的脸了。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变得比谁都快。
孩子发脾气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有害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中提到:“我们常常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哭闹个不停。”
就像4岁的可乐,在学校里做了一只小猫咪,但是尾巴却掉了,他就难过地大哭。可乐爸爸对他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少了一条尾巴吗,你重新做一只不就好了。”事实上,当孩子的不开心遭到否认或忽略时,他们只会更加难过。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倾听他的话,然后“说出他们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帮助。
如果此时父亲告诉他:“那你现在肯定很难过吧,甚至希望有魔法让小猫咪长出一条尾巴吧。”给出这样的反应,孩子一定超级感激你。
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发脾气是无害的,但是孩子发脾气是否是令许多父母都很苦恼了,不知道怎样学会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正面管教》中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不要把出现问题当作是坏事,因为每一次问题的出现都是一次学习和历练的机会。当孩子发脾气时,作为大人的我们要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然怎么要求孩子能管好自己的情绪?他们仅仅是孩子而已呀……在情绪管理好的基础上去分析孩子发脾气的背后目的:寻求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还是自暴自弃?然后再运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赢得”孩子!
说实话,当孩子还会跟父母发脾气的时候,说明孩子内心父母还是依靠和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如果当自己的孩子不再朝着你发脾气时,以前觉得孩子乖,现在想来着实恐怖......
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做好父母这一“终身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