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零起点”入学,我们要怎么做?
——来自于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告白
子长县秀延小学 薛瑞
教育部明令推行小学生零起点入学。所谓“零起点”入学,指的是学生在入学前,在幼儿园未接受过小学化的学习课程,未参加过校外形式的辅导学习,入小学后从零开始进行学校正规教育。
关于“零起点”入学,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但近几年学前幼儿在入小学前学习小学知识的风气还是越演越烈,在我们身边,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在抢跑,想着比其他人赶先一步。殊不知,因为“抢跑”,我们反而掉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里。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起点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情况。那么,面对“零起点”入学,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想,从幼儿园、家长、小学各方均有责任,面对“零起点”教学,我们都有责任进行反思、改革,成就真正的“零起点”入学。 一、摆正观念,“零起点入学”≠“零起点准备”。
阿德勒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指明,儿童在0-3岁时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人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女士也在她的育儿心得中说,3-8岁是儿童继0-3岁脑突发展之后的又一个关键期。如果我们将“零起点入学”简单的理解为“零入学准备”,那么,无论学前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将会倒退整整一个世纪!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信,教育部指明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年级无疑问,我们必须坚信,教育部指明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年级新生“零起点”入学,主要是为了遏制上幼儿园的孩子盲目学英语、学拼音、写字等“赶跑”现象,不接受我们传统意义上小学课程中的写字、拼音、数学等课程,不进行小学化的各科学习,还给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要求小学必须执行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新规,严格按照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当然,“零起点”入学,还有利于避免民办幼儿园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而导致的学前教学不规范的现象。
但是,问题是,从幼儿园到家长,到小学,在“零起点入学”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断层现象。幼儿园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如果认识不到位,是不是会让幼儿玩着毕业?玩本没有错,但是,学前教育中的玩是有目标的,在玩的过程中,促成幼儿的专注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规则意识。如果仅仅是散漫的玩,那么,三年幼儿园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真的就是一张白纸了。家长在“零起点入学”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长在“零起点入学”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紧迫感太强,选择幼儿园,看看是不是教知识,如果只是玩,那么,一些家长宁愿放弃师资优质的公办幼儿园,去选择教师配备相对薄弱的民办幼儿园。或者是利用周末带着孩子“抢跑”,一个双休日,让宝贝往返于课外补习机构的路上,拼音、识字、心脑算、英语,究其目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儿园就被“绑架”了,迎合“上帝”很重要。另一个极端是,既然国家都提倡“零起点”入学了,好了,玩吧,玩着幼儿园毕业,快快乐乐上小学,就好了。殊不知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没有任何习惯养成,倾听力、注意力、与人相处……于是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小学和幼儿园是有区别的。进入小学之后,对于知识性错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行为表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小学生守则》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是,面对老师的提醒,孩子从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直接过渡到小学的新环境,是有心理落差的,于是直接导致了一部分问题儿童的出现。再说小学教育。国家在倡导“零起点入学”,明令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但是,哪个一年级老师敢不布置家庭作业。当然,个人认为少量的、多形式的家庭作业其实不会造成学生的负担加重。如果没有任何课外任务,孩子们回家会干什么?是不是很多家长也许会将孩子交给手机和游戏?一年级学生,每天下午在老师的指引下回家选择性地写一写,温故知新;练一练,一笔一画写规范;说一说,讲个小故事给爸妈;读一读,跟着大人一起读,似乎不是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学校的教学测评,“零起点”的学生,面对试卷,没有耐心,没有专注作业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甚至老师在读题的时候,他也不懂得倾听,加之毫无识字量,以至于不仅是家长,连老师面对教学任务,也是焦头烂额了!因此,摆正观念,“零起点入学”并非“零起点准备”,在这一条路上,幼儿园、家长、学校各方,仍需不懈努力。面对“零起点”入学,幼儿教育须品质更高3-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又一关键时期,-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又一关键时期,是幼儿习惯养成的主要年龄段。当然,幼儿园的儿童应该以玩为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老师们一定要在各类保教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认知,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大班以后在玩的过程中,穿插游戏性的识字活动,为上小学做适度的铺垫,这是需要的;在绘画活动中,教给儿童握笔的基本要求,这也并不冲突。问题是,在“零起点”入学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误解了“零起点入学”的概念,学前教学如果出现了放任玩耍,那么,儿童欠缺的隐性的东西就太多了。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现在专家们普遍提倡学段融通。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升小,就出现断层现象了。幼儿园的大班额,隐藏的问题,比小学大班额更可怕,因为面对班上的幼儿配置,想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对于老师来说,几乎不太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普遍感觉,升小学的孩子习惯越来越差,今年新带一年级学生,单单教给孩子们如何听老师说话持续了整整两个星期,最终还是不理想,因为,在进入小学前,孩子的常规习惯无论如何已经不可能是零起点了!面对“零起点”入学,家庭教育把好方向家长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忙碌或者不懂教育,轻易将孩子的教育交给课外的辅导机构。无论花多少钱,课外机构不可能培养起儿童健全的人格,培养起儿童良好的习惯。面对“零起点入学”,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教学靠老师,但习惯养成靠自己。通过十年内三届一年级学生的接手、陪伴,我发现儿童的入学情况怎么样,和0-6岁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最近刚刚读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更加坚定了这一近刚刚读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认识。 一个世纪前,阿德勒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儿童入学的新环境考验,是检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环境,他的适应能力,直接反映了儿童0-6岁的家庭教育。那么,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德勒明确提出,儿童在3岁时就应该开始让他准备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而且不应该让他害怕陌生人的存在。这就是最基本的与人相处能力的锻炼、游戏中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养成,包括与人相处的自信心的建立。儿童人格的形成,就是一种入学准备,如果在这一方面零起点了,那么,儿童将比同年龄的孩子慢多少节拍。心理学中所谓的人格,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阿德勒还明确提出了家庭阅读,“父母不仅有责任提供孩子阅读、写作和算术方面的教育,还要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包括童话中特殊角色的正确引导,比如“毒苹果”、“继母”“坏皇后”一类的角色,儿童认识不到位,很有可能影响一生。这些我们似乎也不能让孩子“零起点”了。为什么班上有的孩子反映迟钝,老师说一句话的反映懵懵的?真什么班上有的孩子反映迟钝,老师说一句话的反映懵懵的?真正智商区别大的孩子极少,多数是因为这类型孩子在学前阶段属于“放任型”,而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清楚,时代在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父母懂教育的很多,那种将孩子用绳子拴起来,自己忙自己事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书籍、网络等影响,如果周围的孩子都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而自家的孩子还属于放任自流型,那么孩子或许会成为班上的问题儿童。按照阿德勒的话说,每个人生来都会具有自卑感,自卑感是儿童不断追求优越感的动力。这些儿童进入学校之后,一旦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会寻求另外一种“优越感”,出手打人、不讲卫生、迟到、乱写乱画……这便成了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问题学生。果果是今年新带的一年级学生。这是一个内向、倔强的孩子,喜欢到处乱画,喜欢在小朋友身上“动手动脚”,喜欢将削好的铅笔在玩耍时带在身上,喜欢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继续在校园内溜达。如果是以往,我会在联系到家长时告知家长,加强习惯养成,你孩子的习惯很不好!可是这一次,我在思考的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教育,使得果果形成了如此不良习惯,而且几近处处不良! 阿德勒认为,学校可以暴露出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错误。通过领会这样的观点,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也大致猜测到,这个孩子,也许是在面对新环境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管控能力,从原先家里的百般宠爱到学校的集体环境,一时无法适应,自我感觉落差太大。这就是人格的统一性,他的一系列问题行为,前后之间是有一个统一的动机。班上的小朋友,表达能力强的、识字量大的、思维敏捷的、自信大胆的……孩子也许得不到更多的肯定,于是在寻求另外一种关注吧:比如和其他孩子相处时的“胜利感”,比如拿着铅笔走在校园让老师倍加关注……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在联系了果果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么,为什么是这样?在联系了果果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之后,更加肯定了我的推测:在一个被爷爷奶奶百般宠爱庇护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习惯养成累积出来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在学校教育的集体环境中。阿德勒对家庭教育明确忠告: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寄托在爷爷奶奶身上。这,也是一种入学准备。如果作为家长,我们有那么多的不知道,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将会很受伤,最终,我们自己也会伤痕累累。作为家长,在最初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就应该做好一步一步的规划,在这个信息便捷的时代,成为一个懂得科学管理的好家长,不是难事,没有笨父母,只有懒父母。孩子所谓的天赋,其实我们很难说清楚基因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哪个更多,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便是很好的诠释。而超越天赋和智商的,是儿童良好的习惯,这是近期听到魏智渊老师的最经典的一句话。良好的习惯,一定少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入学准备。家庭教育,绝对不能缺位。面对“零起点入学”,小学教育放慢脚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可是,作为一年级老师,我们扪心自问,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可是,作为一年级老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放慢脚步吗?我们的教学课时是按照课表要求进行的,但是,在大环境中,哪个老师会甘于落后?哪一个老师不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进度之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能力,或者说是应试能力?因为我们有教学检测,检测的不是字写的怎么样,不是课文朗读怎么样,不是口语交际怎么样,而是扩词、连词成句、简单的阅读理解、看图写句子。这些题型本不难,但是小豆丁们不会读题,教学检测时,多数学校应该是交换老师监考的,那么,小家伙们便成了放出去的风筝,监考老师读题,“零起点”嘛,老师读题他不听,老师读完他自己一塌糊涂。于是稀里糊涂答完试卷。检测完毕之后,老师、家长,对着试卷感叹,怎么能这样?上进的老师,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学生如此回报?那么,一种能力的培养便开始了。在教材内的拼音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培养学生自己会读题,教学生知道不同的题各有方法。作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书育人的责任,老师们是烂熟于心的,于是,各种各样的努力。理想的教学大概本不存在,而是一种追求。在坚守教学理想的过想的教学大概本不存在,而是一种追求。在坚守教学理想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有一点点不甘:每一节写字课,一定要一笔一画教小豆丁们规范书写;每一节课外阅读课,一定要引着小家伙们尝试着穿梭游曳在课外读本、绘本的世界中;每一个下午时光,减少作业量,腾出时间让孩子们跟大人一起读,刚起步,家长读孩子听,学完拼音之后,家长孩子合作读,在课外书的阅读、共读中从摸爬滚打,到现在有模有样;每一个周末带给儿童一部电影,让小宝贝们走进经典电影时光,布置十到十五分钟的家庭劳动作业……这样的坚持,半年的时间很快接近尾声。但是,时间不够用了,期末,试卷中的答题能力,从哪里开始培养?手把手的写字教学,一个写字课,八十多个孩子,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可能只能写两三个字。有时候不由感叹,如果我们的一二年级不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测,或者是在二年级的学期末进行一次学段衔接的教学测评,老师们的目光是不是会看得远一些?一二年级的知识本不难,对于学生来说,难的是作业中的拦路虎太多,不认识的字,不会写的字太多,如果学生的书写能力上去,阅读能力上去,阅读量上去,培养积淀了一定的词汇量与语感,是不是会迎刃而解?在南方,在台湾,就有学校一二年级不考试,在教学进度结束后,孩子们会欢天喜地的进入整本书的阅读时光,于是期末不是一个紧张的时段,对孩子而言,成了最期待、最美好的时光。总之,综上所述,幼儿的大脑不是一个让我们去装知识的容器,孩子一味学习知识往往得不偿失。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跟父母的相处更重要,因为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父母的就是这个阶段。如果家长都了解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去绑架幼儿园,会知道哪个幼儿园是好的,并选择幼儿园。当幼儿园能够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不被一些不理性的家长所绑架的时候,也会慢慢影响更多家长,那么,小学也不用去适应,就会零起点教学。反过来,小学真的零起点教学,幼儿园就不用小学化。校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自己独特的课程,认清年龄段,科学办学,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所以,要把所有的事情归位,归到一个正确链条上。全社会都要参与到以,要把所有的事情归位,归到一个正确链条上。全社会都要参与到这一项工程中,正确认识“零起点”入学,从细微处着手,在平凡中坚持,于细节上做起,敬畏儿童生命,尊重儿童人格,才能让“零起点”入学,体现真正的育人价值,才能培养出撑起民族脊梁的栋才!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