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
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重点)
【学习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 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
【自主预习案】
1、熟读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 ) 糜先生( ) 眼翳( ) 佃( )户
锁匙( ) 轻薄( )
3、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文绉绉: 野蛮:
面红而热: 管束:
4、标明段落序号,理清文章的结构。
5、勾画出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
6、认识作者(资料补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齐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问:同学们诵完这首诗你眼中是否已噙满泪水,你的母亲对你怎样呢?能否把星期天下午你离准备到校时母亲的表现给大家说一说。
生答。
师(过渡):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个无私的人,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美文---胡适的《我的母亲》。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了解母亲那些事
1、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2、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试给每件事情添加一个小标题。看哪一组的同学最懂作者。
(二)感受母亲那些品质
1、请学生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评一评:请用“母亲是一个___的人。因为文中写道___”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3、胡适对母亲的总的评价是什么?
(三)领悟对母亲的那份情
1、让我们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选读课文。
2、课文表达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四)品味有关母亲那些话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会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五)写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胡适在美国留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学,其母便病逝了。胡适是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2、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的说法,但今天我要对您说……
母爱无私,母爱深沉,母爱广阔。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都沐浴在母爱的温情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亲爱的母亲说写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检测案】
一、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正确的是( )
A.娓娓(wěi) 憧憧(cōng) 唏唏嘘嘘(xī xī xū xū)
B.女红(hóng) 女仔(zǎi) 万籁俱寂(lài)
C.歉疚(jiù) 蒙眬(méng) 辗转反侧(zhǎn)
二、下列各组词语全部正确的是( )
A.循循善诱 蹑手蹑脚 莫明其妙
B.泪如泉涌 钦泣吞声 五彩缤纷
C.娓娓动听 睡眼惺忪 万籁俱寂
三、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只知道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说明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
B.到年底,父亲“清算”我的功课,如发现问题就用竹板教训我,这一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应该批判。
C.母亲看到父亲因我不好好读书而打我时,在一旁说“打得好”可见她完全站在父亲一边,帮助教训我。
D.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能干的封建妇女。
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1.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句。
(1)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籁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话解释“居然”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说说“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一句中“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是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上一段写“十岁”时的事,这一段写“八岁”时,要不要倒过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四 叔
我四叔是个怪人。小时候他鼻子小,大人叫他“小鼻子”,这下惹火了他,于是他天天用手拉自己的鼻子。特别是在他8岁时远渡重洋去苏门答腊亚齐,看见当地的统治者荷兰人,一个个人高马大、鼻子挺括,四叔就更使劲拉自己的鼻子,常常拉得通红通红,但他依然忍痛不松手。说来也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鼻子果然长得像模像样了。自然,四叔对此十分得意。
四叔长大以后,靠三叔的推荐进了国华银行,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国华银行厦门分行的行长。
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同乡 黄伯权 先生,很赏识四叔的才干,当他受命赴新加坡组建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时,就把四叔带了去,成了分行头一批员工。从此一干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新加坡分行成了新中国的银行。那时闭关锁国,兼之受到美国封锁,银行业务没有什么大发展。四叔耐不住寂寞,入股参加朋友创办的锡矿公司。锡矿公司准备开采时,发现山上有土匪盘踞。这样一来,整个公司马上就垮了。四叔把几十年的积蓄赔了个精光,但他连眼珠都不眨一下。有人劝他回银行,四叔摇摇头,“好马不吃回头草嘛”。他宁愿天天在家临帖写字,读书读报,潇洒度日。其实,他内心是一点也不满潇洒的,他是“打落门牙和血吞”的硬汉子。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四叔邀我去新加坡探亲。我和他重逢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身体健朗,鼻子笔挺,让我眼睛一亮。他一见我就问林彪是怎么死的,让我猝不及防。他把他收集的海外报刊资料全抖了出来,有多种说法,就是不相信我国政府的正式说法,使他十分生气。他和我把各种说法加以排比、分析、推理,两人经过整整三天的详细探讨,最后四叔和我一致认为我国政府的说法最符合事实,最可信。他大大松了一口气。四叔告诉我,在海外不论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小事,总有人疑神疑鬼不相信,编造谣言骗人,使他十分恼火。我从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四叔身上,看到他通身耀眼的热爱祖国的光芒。我以我有这样的—位虽然加入了新加坡国籍的亲人、长辈感到十分自豪。
1.第一自然段里,写了四叔两次“拉鼻子”,试分析一下四叔拉鼻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叙写四叔把多年积蓄赔光后,接着描写了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虽着墨不多,却突出了四叔的性格特征,请据此分析一下四叔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四叔对海外各种谣传“十分恼火”,而对林彪之死的说法弄明后的“大大松了一口气”来看,四叔是怎样一位华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句写“我”的感想的依据有哪些?正确的几项是( )
A.四叔小时候就有一颗爱美之心。
B.四叔不愿在外国人面前露丑。
C.四叔不到三十岁就当上国华银行厦门分行行长。
D.四叔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
E.四叔关心祖国发生的事情。
F.四叔不信谣言,寻求客观公正的答案。
参考答案
一、C 二、C 三、C
四、(一)1.(1)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2)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造句略 2.出乎我意料之外的。3.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4.不能倒过来。上几段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能,这一段虽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苦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意思又进了一层。
(二)1.小时候拉鼻子,是因为大人叫他“小鼻子”,爱美之心驱使他拉;到海外后见荷兰人高鼻子,为了不在外国人面前露丑,中国人的强烈自尊心驱使着他。
2.几十年的积蓄赔了个精光,但他连眼珠都不眨一下,突出了四叔坚毅刚强的性格特征;而当别人劝他回银行做事时的“摇摇头”的细节描写以及“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比喻,则显示了四叔在挫折面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胆识。
3.四叔对那些疑神疑鬼而编造的损害新中国形象的谣言,“十分恼火”,表明了他鲜明的爱国态度,而对事实真相一旦澄清以后,他那一颗为新中国而担忧的心终于放下而“大松一口气”。两种表现,都出于拳拳的爱国之心。
4.B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