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攀登读书会书单之一,今天重新温习了一遍,加深了一次理解。这里将笔记分享 一下:
学习好处:
帮助父母同孩子间建立无条件爱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完整自尊体系。孩子自己知道对错,不为别人的要求而被动服从,自己找到事物的乐趣,主动去做 。孩子也不会因为没有安全感,感觉时时刻刻随时可能被父母抛弃,预防长大有能力反抗后而变的叛逆。
四个误区:
1)控制型: 场景--我数123,你要怎么样,以简单粗暴,命令管教的方式,让孩子听从你的意愿行事。孩子长大后容易懦弱,没有自信,依赖大人解决问题,或者同父母一样,控制欲望特别强。
2)放任型:场景--不要紧别管他,让他哭 没用的,一会就好了。孩子长大后缺乏归属感,幸福感低,容易过度依赖,沉迷某一事物如电子游戏等等,以得到精神上的寄托。
3)贿赂型:场景--别哭,我给你吃糖。做到什么,我就给你奖励等等。会降低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和动力。长大后,动力都来自外在,没有来自于事物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内心容易失去人生意义,因为没人总给你外在动力。
4)忽视型:场景--孩子说吃饱了,不会吧?再吃点不然会饿的;孩子摔跤了说疼,至于吗?不疼的快起来!否定和低估孩子的感受,长大后,他也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与疾苦,不易与别人沟通。
体罚问题:
直接后果惩罚:比如,因为孩子过了与家长事先约定的吃饭时间,就不再允许孩子吃饭的惩罚。这是前后相关联的正确的体罚方法,容易让孩子修正自己的错误。
消极后果惩罚:比如,因为孩子打碎了杯子这个小错误,就不允许孩子看动画片的惩罚,前后无关联性,是错误的体罚方法,容易让孩子学会撒谎。
适当轻微的体罚,是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在体罚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怕的不是挨揍的疼痛,怕的是家长翻脸,不好的气氛,孩子感受父母会失控,安全感被摧毁,亲密感被破坏了。孩子从此犯错误后,就会害怕指责和批评,担心后来父母会有那个突然的失控。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现问题,那么大部分的问题来自原件。是你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教会孩子怎么做。越批评,孩子越敏感,不轻易接受错误,是担心父母批评后不要他。
情感引导:
教会孩子学习情感类词汇。比如 这叫做沮丧,开心,分享,快乐,沟通,努力,商量,关心等等。从而让孩子通过你学会大量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能,知道很多正确的词汇。多问问孩子看到生活场景时的一些感觉,如看动画片时人物感受与想法,帮助孩子理解别人。
引导过程怎么做呢?
首先埋下一个种子:例如家人外出聚会吃饭,出发前讲一次,孩子吃饭应该注意的细节,路上再讲一次,到达后再讲一次。而不是只说,你要乖!这种形容词,不具体就不容易让孩子理解,很难做到。
然后观察:孩子过程中的状态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失控,学会聆听,仅有种子不行。
最后反应情感:表达理解,准确反应孩子当时的感受。也就是出现问题,不应该先指责,不安慰孩子的情绪,否则孩子会感受不到你关心他而抗拒。
关键对话:
努力做一个双核对话人。既要考虑对话内容,还要考虑对话氛围,沟通才能有效。比如:出现问题后,最好等到孩子情绪正常后,再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怎么能开心相处,不打架。最后在孩子做对事情时,要及时强化他正确的行为,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做得对,刚才做的很好,他很棒!因为“你坚持/宽容/忍耐/努力/沟通/妥协/守时…” 上面讲的情感类词汇,并解释给孩子听。比如:耐心,就是想的东西没来之前,也可以忍耐,不哭闹; 宽容,就是别人做错事的时候,也可以原谅,不生气。
不替孩子们解决:
遇到孩子之间抢玩具等类似问题,尽量不要说”不要抢,快放下“之类的话干涉他们,或者以粗暴的方式把孩子的玩具抢回去还给别的小孩。这只能让孩子不喜欢分享,因为他的事情被父母解决了。合适的方式是问孩子们:“发生什么事情了”,然后听两个孩子的解释,再问他们“你们吵架开心吗?”接着建议他们正确的解决方式“可不可以这样,你们来交换玩具?有更好玩的办法…”最后夸奖他们:“你们两个都很棒!知道相互分享。”
教育孩子的机会:
不要只盯住孩子做错的事,对缺点敏感,而对做出正确的事没感觉。其实培养孩子最好机会,不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做对的时候。珍惜这个机会,及时表扬他做的对,为什么做的对,巩固积攒孩子大量正确的行为,孩子才能越来越自信,同世界是和谐的。列如:抓住孩子守时的一个机会,表扬孩子说:发现他一个优点,他很守时。为什么很好呢?不迟到,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孩子在这个时候会很有成就感。一次次气急败坏的催促,只会让你成为孩子的闹钟,让他失去兴趣,达不到自发性。
孩子做错的时候呢,则是建立与孩子加深感情的机会,一定要及时表达你的安慰与理解,即反应情感的机会。
展示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安全感和自尊:
孩子做作业,妈妈在旁边盯着;不弹完钢琴,不允许出去玩;强迫孩子展示才艺,以获得别人的认可为荣誉;这会破坏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不要用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强调客观事实,重视孩子的感受,同时注意方法。否则孩子容易失去安全感,害怕父母离开。长大后孩子变得抱怨现状又不敢去改变,往往将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别人的肯定上。
无条件的爱也不是溺爱。向孩子提出错误批评,要注意开场以及结尾。开场要告诉孩子:因为我们爱你,所以才要帮你,才会告诉你这件事情错了。结尾要记得提醒孩子:尽管我们批评你,纠正你,但是爸爸妈妈依然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