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扩展词汇量,提高沟通效率很重要。 因为,这些词的恰当使用对于情景,感知的精确描述及传递可以充分说明一个说者的语言功底。
汉语里的形容词,表示不同情境换的是帽子。比如我们说,这个书好看不好看,这个人过去漂亮,现在变丑了。而汉语的帽子很简单,“是”“不”“现在”“过去”“在什么时候”“真”。英语的形容词基本上也是类似的逻辑; 法语呢多了性数的变化,他漂亮和她漂亮,需要变化下后缀; 但日语里的形容词,很不幸的,象一把电钻。词根可以不变,但是接头必须换。更不幸的是,根据形容词自己的来源,接对分“欧标”(i型)和“美标”(Na型)两种。详情请见下图
1. 日语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思维导图
简单的说,两种形容词。一种姓Na,一种姓I。 Na就像化学元素,非常活跃,和谁相接都是要喜欢换来换去的。例子:
魚が好きな人。
Person that likes fish.
魚が好きじゃない人。
Person that does not like fish.
魚が好きだった人。
Person that liked fish.
魚が好きじゃなかった人。
Person that did not like fish.”
I呢,就像英文字母I,就是我的意思,比较自我。可以例子:
高いビル。
Tall building. / 你看,这里两个成分高い和ビル,俩人挺好,放一起不用变来变去,像Soul mate。
高くないビル。
Not tall building.
高かったビル。
Building that was tall.
高くなかったビル。
Building that was not tall.
变化到这里就完了吗?“Not, we are not done yet“. 因为还有形容动词这种Pervert变态。
2. 形容动词
日本人的先祖大概觉得变化是万物逼格之始,不如此,不足以表达他们博大精深的心理内涵吧。所谓体言,名数代三类是不能变的。“感谢天,感谢地!“ 我小燕子谢谢你们老祖宗了。形容词变得太少,逼格不够,还要把它按动词一样变才过瘾。
What?!
没法子,按形容词的自然属性,有些形就不想了,不够格用。但是“连用形、连体形、假定形、未然形、终止形“是够得着了。请问大师,我形容词能不能也变变啊?“可以!“大神说。按广东话来说,这两个字发音其实是こい。大概有人听差了,就变成了くい。所以い总是要带着く这个变形衣走来走去的和别人搭配。比如看一下:
3. 例句
1 形容词连体
新しくて、この近くのいちばんたかいビルだ
2 假定
いやなら(ば)、止めたほうがいい。如果不愿意,还是不做的好。
手を出すなら しまいまでやれ。Finish what you started.
3 未然(推测)
車なかったら、どんなに不便だろう。那是多么不方便呀。
4 连用
山田さんは親切できれいな人だ。一个非常热心的人。
5 连用
心配になった 变得担心了
6 连用
静かだったり、賑やかだったり这个地方因时间不同,有时安静,有时热闹。
7 连体
静かなところに住みたいだ。我想住在安静的地方。
親切な人だ Very nice person
4.一点感慨
我对学习语言是有执念的。先后动过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的念头。好在不负初心,收获甚丰。
为什么要学?其实就一个目的,我相信语言改变思维。如果一种语言文化可以产生很多巨人,无论哲学和科学,那么,这种语言是值得研究和学习并精通的。我想改变的是一部分大脑功能和因早期教育和原生家庭的僵化思维模式。听起来,好伟大,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是吧?
疫情期间,我看了一部电影《Arrival》。Ted Chiang对人类语言学的理解让我豁然开朗出十丈天,哦不不,是百丈千丈。话说,地球上的人类语言说白了是基于因果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属于线性。如果有一种语言是以结果为导向,那是什么样的天地呢?Ted创造出来一种外星人,因为这种多元同步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可以创造未来。说了,即是事实。
词本为达意,语改变思维。但是词也可为心所思。也就是说可以成为动机,意念的载体。难怪老祖宗说,仓颉造字,夜鬼哭,盖泄露天机是也。
这境界就非常非常高远了。扯远了,拉回来。学习语言一本万利,因为它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信吗?来试吧。。
地球人都喜欢说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但是沟通学家说语言文字可以承载的信息量只有7%,更重要的是说话的这个人:他的语气表达了38%的意思,体态语言占的最多达到55%。那么我就想问了:语言能够真正作为主角的领域是什么?会是人类大脑的初始化进程吗?换句话说,想想电脑,光有硬件是无法工作的,电脑的工作模式只有装载了Dos/Windows/Linux或者其他什么操作系统才可以。也许这是为什么德语和日语环境里可以出现大量匠人的原因之一?
想得更远了。还是好好的做造句练习吧。下期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