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抚月王呀,习惯养成很重要,每天读书谈收获,坚持带来大改变!
本月分享主题阅读“时间管理类”书籍,今天阅读的是该主题下的书籍《番茄工作法图解》。
番茄工作法很早就听过,可是你知道为何要用番茄工作法吗?
生活中你有没有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有没有想做的事情一直在拖延?有些事不是不会做而是一直没有行动。而番茄工作法就是帮你迈出这一步的法宝。
只要扭转番茄钟,半小时内就会有收获,而且还有休息作为奖赏。
番茄工作法要求在早晨做计划,为自己分派为数不多的活动。每个番茄钟之前,重新评估活动的优先级,最重要的一项待办活动会跃然纸上,确保你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别的事。
番茄工作法的好处就是以短期迭代为节奏,让你休息时安心休息,工作时一心一意,帮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而且番茄工作法是以动作为导向,扭动番茄钟、遵守铃声、填写今日待办表格等这些都是动作,运用条件反射力量就可以很自然养成习惯。
番茄工作法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文中说到,番茄工作法在一天结束前要做三件事:记录、处理、可视化。也就是每日回顾。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读的《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这本书中也谈到了“设想”,就是开始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列一个截止日期,和计划的具体安排。
为什么要在截止日期之前要列详细的计划呢?其实也就是番茄工作法中提到的提前预估。
番茄工作法为什么能让人快速开始行动?原因就是利用拆分法来设计活动(计划)安排,就是预估完成一项活动要花费的番茄钟个数。
设想的目的就是结果对比,而番茄工作法的每日回顾也是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定量预估,如果没有设想记录这一步,那么,就不容易知道自己到底单位时间有多少产出。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假设我预估写一篇文章要用3个番茄钟,而实际操作却用了5个番茄钟,那我就要反思,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是找素材环节出了问题,那为了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效率,那我解决办法就是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了。随着番茄钟在我写文章过程中的不断运用和精进,那我很容易就知道我写完一篇文章要花多长时间,在做计划时就能做到“定量预估”了。
看来,时间记录作用还是很大的呢!怪不得柳比歇夫每天都把自己时间开销记得那么清楚。他制定自己的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时间与之相差无几的原因,就是他一直都在做“定量预估”啊!
时间管理的高效率,原来就在这一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