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一书提出了作者诸多观点与见解,比如,“中国人基本都是巨婴”,“集体主义为何在国内盛行”,“孝顺的意义”等。这些敏感的热度问题已被大家谈论得较为透彻。基于自身情况,本书吸引我的,是这两个字——自恋。
书内围绕自恋二字,引申了四种自恋状态,即,自恋,全能自恋,虚体与实体自恋,假自我与真自我。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认知来阐述自己对“自恋们”的理解。
自恋
自恋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源动力。即,我认为我自己是好的,我值得也配得上拥有一切好的东西。
人的源动力,除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性与攻击性,武志红在自己的理解上,还添加了一个自恋。
性、攻击性与自恋,这三种能量合在一起成为人类生存下去与不断向高处攀登的力量。若这三种能量被压制,比如,你有不同意见但是不被允许反驳他人,自己的观点被外界不断地打压,对某个东西求而不得等,都会让你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束缚,有种无法施展拳脚的压抑感。
由于我们的社会不是完全提倡大家都去做自己(因为多数人的心理建设水平并未成熟,对于他们,做自己很大程度上会促成胡作非为的结果),因此,在压抑的大环境下,你每一次能量的发生极有可能无法得到完全的伸展。没有得到伸展的能量若积攒地较多,这些能量便成了“死去”的能量,无法为你提供动力。这一结果,相当于你的源动力渐渐干涸,极端化的情况下,人会变成一具没有内心戏的行尸走肉。
全能自恋
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认知水平停留在六个月大的婴儿时期。生理上是成人,心理上是婴儿,故被称为巨婴。这些巨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的人由为所欲为的本我、绝对禁止的超我以及软塌塌的自我组成。表现为,我想要什么,在当下在当地就必须得到,否则我就会发火愤怒;在小事情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会感觉是外界有一个黑暗力量在促使这个结果的发生,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故意与我作对;害怕失败,不敢投入,宁愿不尝试,也要保全自己什么都会的认知。
全能自恋的人做事不懂得拐弯。比如,某人现在要买一支铅笔,跑了第一家店,没有,第二家店,没有,第三家店还是没有,这时候,他会大发雷霆,怨天尤人,觉得全世界都在针对他。然后索性不买了,躲回家去。然而,他在这个时候不会想起来还有许多代购的APP可以帮他去买,或者去借,这些替代性想法在全能自恋者这里似乎消失不见了。
虚体自恋与实体自恋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作者读书的时候碰到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心态很平稳,考好了由衷地开心,考差了觉得是暴露问题的好机会。然而,有一大批同学,包括我自己,心情基本上是随着成绩的每一次变动而坐云霄飞车。
当我们把评价自己好与坏的标准放在外在事物上时,比如,考试成绩、相貌、金钱、名气等,我们对自己的认可度会随着这些外在事物的得失而变化。这一种评价自己的心理标准,称为虚体自恋。
与虚体自恋相对的,是实体自恋。实体自恋的定义基本上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状态。你好坏与否皆从你的内心出发,你认可你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你就是好的。
假自我与真自我
婚姻中常有妻子这样诉苦,“我已经一切都围绕着老公和孩子转了,他们怎么还不领我的情,我有这么差吗?”。当你用尽力气去讨好他人,以期望他人能回应你,从而证明自己是好的时候,或者,你把“她开心我就开心”这类的话挂在嘴边的时候,你可能陷入了一种假自我的状态。
假自我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我对某人好,某人回应我,证明我好。其目的是通过外界的回应,来认可自己。然而,外界通常是不可控制的,他人不是反光镜,你期望什么,他就会给你什么。因此,假自我的人会因为外界没有给予他所想的回报而陷入自我怀疑、自卑或迁怒于他人的怪圈之中。
武志红说到这里,他突然意识到,为何人们不能直接就认识到自己本就是好的呢?非要依靠外界的回应来证明吗?于是,真自我的概念应运而生,即,我做的一切是从我内心的感受出发,我是好的,我为自己而活。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如何才能树立良好的自恋,实现实体自恋或者真自我呢?
我总结了一下,可以这样尝试:
首先,学会尊重你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包括了身体与内心的双重感受。
其次,认识“我和你”。众生平等,心中住进“你”,而不把对方当成“他或它”。放下预判与偏见,以敞开的心态去接触、倾听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最后,学会爱。爱是看见,看见那些被忽视的“死去”的能量,让他们重见光明,为你的生命带来动力。爱是链接,链接我与你,在接触中,更多的能量会得到施展与释放。
综上,最优质的自恋是既可点亮自己又可照亮他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