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艺
近来工作中最怕听到一句话:做过的事都要留有痕迹以备检查!为了这个"痕迹",工作中要随时计划随时记录随时拍照随时……繁重的工作中又毫无道理的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各种材料,感觉好像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迎接检查而做的,真是无奈!更可笑的是自己一边吐槽着这种工作方式,一边又是这样去检查别人,打脸啪啪啪啊!
有朋友问我最近看什么书,是否可以推荐一下。其实阅读是很个人的事,跟兴趣、爱好、个性、年纪、工作、经历、阅读目的等等都有很大关系,我喜欢的书不见得别人也喜欢,我过去喜欢的现在也不一定看的下去。说来惭愧,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虽然每年还是会买几本书,床头也会放上两本书,但虎头蛇尾的,总也没坚持读完几本,不知是书不吸引人,还是自己已经不会读书了,我希望是前者。最近半年用微信读书软件看书,竟意外的坚持下来了。既然各项工作都要"留有痕迹",那我也把近半年多读完的书做一个记录吧。
从2017年10月9日开始,通过下载微信读书app在手机上看书,到2018年5月19日,共计读书时长215小时41分钟,读完19本书,平均每月看书2.7本,基本上做到了每天阅读。按这样的阅读速度算下来,年均阅读量应该可以达到32本。据说国人年均阅读量去年提高到7.19本了,而日本是45本、德国47本、以色列50本、俄罗斯55、犹太人64本--我就奇怪了,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大的阅读量的呢?不用上班加班不用带孩子做家务看父母不用社交吗?而且,以上所说的各国的阅读量指的还是纸质书籍,不算手机网络阅读,说前者是深阅读后者是浅阅读,这一点我现在是不认同的,纸质书或电子书只是介质的不同,跟深浅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的手机阅读软件,已经做到了能自动记载阅读的时间,能记录阅读体会,能与共同阅读者留言互动,最重要的是能随时随地阅读,还能听语音读书,省去了买书的金钱,实在不错。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在坚持阅读。重拾阅读,真的要感谢微信读书。
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我付出的代价是睡眠的不足和视力的骤降。前一段朋友圈里大家常发一句话,大意是: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我读了这半年多的书,从我的气质上能不能看出些什么变化提升我不知道,但从外表上看,我绝对是眼睛眯缝了,稍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见了,"读书改变人"这句话看来还真没错,我确实被改变了,基本算是半个瞎子了。所以,我现在改用电子阅读器看书了,保护眼睛重要啊!今后微信读书量会减少很多了,写此文也算是对这段读书经历的纪念吧。
19本书,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传记文学,共9本,有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叶永烈《毛泽东与蒋介石》、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自传回忆录《老兵不死》、肖如平的《蒋经国传》、陶涵的《蒋经国传》、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和《不省心》、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还有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人物传记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类文学体裁,它兼具文学性和真实性,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很丰富的史料,很对自己喜欢历史的胃口,中学阶段,记得自己就读过《卡尔·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等,后来有一次在一篇分析阅读体裁和个性关系的文章中,看到说喜欢阅读传记的人是有野心的,我吓了一大跳:我怎么会是有野心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没有野心,我从那之后就决定不再看传记了。其实,自打生了孩子之后,我就很少看书了,特别是有了手机,有了QQ有了微信以后,各种浅阅读和片段阅读占用了本就不多的读书时间,说来真是浪费。
1.《毛泽东传》,作者是英国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的代表作。我很好奇,西方学者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有更加客观的评价呢?这本传记,采取以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其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大有裨益。
2.《毛泽东与蒋介石》,作者叶永烈是我们很熟悉的报告文学和科普作家,他著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作者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我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不断将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识,比较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世界日报》多次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刊登《毛泽东与蒋介石》台湾版广告: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3.《老兵不死》,这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回忆录。麦克阿瑟是一个集军事、政治天才于一身的人物,美军的强悍与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他都是一个需要深入、反复研究的重要人物。非常精彩的回忆录,任何词语在他的演讲面前都苍白无力,以下节选文章的最后一段话,也是麦克阿瑟在暮年重回西点军校的令人感动落泪的演讲词(这个翻译也是相当棒的):
过往辉煌已经烟消云散,往事在梦境中渐渐淡去。我仅存的回忆是绚烂美好的,被过去的泪水所浇灌,被昨日的微笑所抚慰。我徒然地侧耳聆听,希望能听到起床号那悦耳的旋律,听到隆隆的战鼓声。在我梦中,我总能听到枪炮声,听到战士们悲恸的低声细语。但在我记忆的黄昏时分,我总是重回西点,我耳边响起的总是"责任,荣誉,国家"。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检阅了。我希望你们知道,当我渡过死亡之河、登上彼岸之际,我最后心中所想的一定是军队,军队,还是军队。
4.《蒋经国传》两本,我居然连续看了肖如平和陶涵两位学者写的蒋经国传记,这或许是因为五年前曾到过宝岛,听到过关于小蒋先生的一些故事,故而想对他有更多一些的了解吧。找出我在刚读完两本小蒋先生传记后发的朋友圈:先后比照着读完肖如平和陶涵的《蒋经国传》。肖如平是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研究。陶涵是美国作家,前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先后在台北和北京任外交官,又曾任职于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堪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及亚洲事务专家。两位专家解读20世纪的历史,解读蒋经国的抉择,这样的阅读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得出一个结论:历史果然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句话是我敬仰的马未都马先生说的,他说的真对!大家自己去看看这两本书,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5.《我把青春献给你》《不省心》,是冯小刚导演的两部自传。说到中国电影,绝对不能不提冯小刚,他为大陆电影引入了贺岁片这个题材,他拍过商业片,喜剧闹剧什么;拍过大片,关注市场票房的;拍过历史题材青春题材,特别走心,对了,他还当演员获过影帝称号,早年还参与拍过很有影响的电视剧。我很喜欢冯导的影片,自然也想了解他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两部传记跟他在媒体上的表现一致,外表钢炮内心柔软,我想另篇再写他。
6.《东京一年》,作者蒋方舟从8岁的小作者,到现在的文学编辑、作家,二十多年来没有走出过我们的视线。这本叫《东京一年》的集子,是蒋方舟在东京一年的日记,从2015年12月16开始,到2017年1月17日结束。整本书,就是一本纯流水帐式的日记,内容无非是去了哪、干嘛了、吃啥啦、遇到啥人啦等等琐碎日常,真实再现了蒋方舟在东京一年的独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假如我有这样的机缘,能够去到异国他乡并且衣食无忧的,独自生活一年,我会选择去哪里呢?会留下怎样的日记呢?
7.《我的阿勒泰》,这其实不能归入传记一类,但因为它记录了作者李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我就暂且把这本书算作自传一类吧,是比较勉强些。百度百科是这样写李娟和她的作品的:完全是天才的笔触,所写的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受过很像样的教育、阅读范围主要是金庸、琼瑶、一直生活在漠北极荒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有内容的书。非常推荐给大家,尤其是中学生朋友们看,其中的景物描写真是绝了!
第二类,散文类,共4本,有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梁晓声的《中国人的日常》、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十点读书的《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1.《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我有这本纸质书,送闺女看了。汪先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老先生虽然以短篇小说著称,但他的散文既有看透一切的豁达,又有孩童般的天真,甚是喜欢!
2. 《中国人的日常》,作者梁晓声是我还是一个文青时期非常著名的作家,当年他创作的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深深的感动过一代人。这本杂文集,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百态图,有人性的美好温暖,也有扭曲和丑陋……梁晓声为不平振臂,为不公呐喊,针砭时弊,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不过,相对于这样的杂文,我还是更喜欢梁晓声的小说。梁晓声的杂文看得有些容易让人走神,不太推荐。
3.《这些人,那些事》,台湾作家吴念真的散文集。吴念真据说是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这本书是他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真实的感动。大陆台湾虽台海两岸,但血浓于水的感情,我们都能感受的到,所有的情感是共通的,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4.《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十点读书"所有作者和读者参与写作的原创作品集,其中有爆红作家、文字大咖、全新写手、自拍达人、摄影爱好者……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十点读书"是一档广播节目,我上下班路上常常会听的,却不知道它的微信公众号竟有500万粉丝,公众号的口号是:我们在一起,以梦想的力量,抵御世事无常。所以,可以归为高质量的心灵鸡汤类文集,偶尔听听看看也不坏。
第三类,推理小说类,东野圭吾的四本书《恶意》《谁杀了她》《流星之绊》《白夜行》。东野圭吾的小说不用我赘言了,据说2017年东野圭吾问鼎外国作家富豪榜首位,太应该了!
第四类,其他类2本,《藏家之既熟又生马未都》和《知乎周刊》。
1.《藏家之既熟又生马未都》,马未都马爷是我心目中绝对的男神,这本小册子侧重讲述马爷在收藏方面的发家史,没太多新颖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我已经了解的那个马爷。马爷的电视节目、博客、微信公众号,我是必看的。在这里,我祝马爷身体健康,多做多写我们爱看的节目和文字。
2.《知乎周刊136期》,知乎是不是很有名啊?我关注这一期,是因为它谈到了一个话题:"哪一刻你觉得父母老了"。这期知乎周刊,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父母、长辈的心理,为沟通和呵护提供专业的支持,大家都可以看看。
好了,19本书就是这样了。哦,据微信读书记录,我还做了15个读书笔记,这我倒不太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