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有考虑给师兄送个毕业礼物,可令人惭愧的是,直到昨天师兄毕了业我都没想好送啥。现在唯有以此篇文章为礼物,遥寄师兄。
如果按照通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我想我的两位师兄应该是绝“玩”不到一起才对。因为,这两个人可以说完全不是“一类人”。长青师兄性格好动大方,俊晖师兄性格喜静文雅。二者不同的性格,也使得两人的研究生生活走向,各有差异。长青师兄好动大方的性格,使得他能够一直在骨干的位置上锻炼自己。而俊晖师兄的性格则使得他能够做到静心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心得收获。
可是就是这两个性格相反,风格迥异的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却相处和谐,配合默契,友谊深厚。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就不得不促使我去寻找答案。
一
为此,我不得不先提起《厚黑学》这本书,说起来我的答案和该书可以说颇有渊源。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说点题外话。现在有很多人不管自己有没有读过《厚黑学》,都在推崇《厚黑学》。因为现在的营销宣传使得《厚黑学》给人的印象,就是该书中暗藏着一种成功的法门,似乎掌握了这个法门就可以使人在处事交往上左右逢源,走向成功,进而登临人生的巅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而致命的诱惑,因为现在大家都太急于成功,急于挣更多的钱,急于占有更多的财产,急于找到一条捷径。而现在《厚黑学》中似乎就藏着这样一条捷径,为此大家对此是热情追逐推崇备至。
这种着急还表现在,我们常常亟不可待地去询问某个事业有成的人,他的成功诀窍,影响他最大的书……似乎破解别人的成功密码,就在某段具体地话或者某本书中。而网上那些“想成功你要做到以下几点;成功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些道理”的文章,点击率更是居高不下。在我看来这种着急表现的极致应当是算命,算命者急切的希望某位“半仙”能够通过自己身上目前某个生理部位的特征,如面相手相。或者已发生的既定事实,如生辰八字等为根据,推测出自己未来未知的生活,教会自己应该如何“巧妙”地逢凶化吉,大富大贵。
这种着急使得大家都忘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道理——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要想在“一朵花里看到世界,一片叶中悟出菩提”,靠的绝不是简单的临场发挥。这背后必然深藏着本人多年深厚的修行和积累。如果毫无根基便可做到,何以仅有迦叶尊者一人微笑。
二
下面应该“言归正传”,谈谈自己的答案了。在《厚黑学》中李宗吾先生将物理中电磁、引力等定律,延伸到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分析上。虽然不敢完全苟同先生的观点,但也觉得颇有一番道理。
在我看来,两位师兄的性格虽然一者好动,一者喜静,表面上看貌似有悖于常理的“相聚”之道,实则暗合“阴阳相生”之理。而且两个人身上的“动、静”程度恰好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得两人身上的“磁场”相互勾联,共同运转起来。可以设想,如果长青师兄身上的“动”多于俊晖师兄身上的“静”,前者玩的、闹的超过后者接受的范围,后者必然是嫌其叨扰,敬而远之。相反,如果后者的“静”多于前者的“动”,前者的“动”带动不了后者的“静”,那么一两次的接触玩闹之后,前者必然会觉得后者乏味无趣,难以交往。
但偏偏这两者间的“动、静”程度相同,于是“动”勾联着“静”,“静”包含着“动”,“动、静”之间相互吸引,相辅相生。有如道教八卦中的太极阴阳之理,二者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种“动、静”结合相辅相生的外界表现,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
其实自从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平时看着两位师兄在一起“闹腾”,更多的是坐在场外,静静地去品味和审视这种难得遇见的“动、静”之美。不过如果再这样继续写下去,不说别人连自己也觉得师兄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了。
“朝兮君犹在,暮兮人已远”。可能因为长久相处造成的幻觉,看着对面的办公桌,总感觉师兄还是和往常一样,先我回宿舍休息,明天依然会正常过来。不过空荡荡的宿舍,又提醒着我二者早已离校,现在早已远在千里之外了。我想关于建功立业的祝福,两位师兄应该听的太多,做为曾经蒙受照顾的师弟,只希望二位师兄将来能够开心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历尽千帆,归来仍似少年。
注:本文所用人物图片全都来自实验室专业拍照人员,魏银鹏同学特此说明。
本文皆系原创,抄袭必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