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在位十三年间,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实为定鼎守成帝王中的奇才。
清朝是距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王朝,而可供考据的史料又多到罄竹难书,就连十二位帝王的批奏都被很完整地保存下来。再加民间野史的交相辉映,所以整个清朝的历史便显得极其立体,雍正帝在我心目中就是这么一位立体的帝王。
野史中说他弑凶屠弟、篡权夺位,正史中说他少年老成、帝王气象;野史中的他贪财好色、凶戾多疑,正史中的他雄才大略、勤政爱民。而这个传奇帝王真正被广大劳动人民熟知,恐怕要追溯到二月河的名著《雍正王朝》被搬上荧幕时起。之后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相关书籍,都让这个当初只是在学史人眼中的红人变成了全民偶像。他雄才大略,争议史颇丰的一生,使得这个生活在将近三百年前的帝王,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网红”、“剧红”。
他政绩彪炳,在位十三年间,施行了整个清朝建朝以来密集度最高的政治、经济体质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创立军机处等等举措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确立并延续下来的。
他的勤政也有目共睹,在位十三年间所有朱批加起来竟有1000多万字!这个数量很惊人,《红楼梦》大约100万字,雍正用十三年批了将近十部《红楼梦》的字数。
最后,这位伟大的帝王从他接班时的国库中只有七百万两白银,到交班时留给儿子弘历库银八千万两。雄厚的财力是乾隆一生“十全武功”的根基,而这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也成就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可是问题来了,雍正贵为一国之君,那些负面的评价纵观几千年历史,似乎只有隋炀帝才配得上(隋炀帝这个问题有争议,我们留在以后谈)。而那些正面的史实,也只有在创立万事基业的明主身上才见得到。可现实却是这两种极端的评价都出现在一个处在太平盛世的守成之主身上,况且这个“成”守得还极好。
抛去野史不谈,本文试图从他的朋友圈中来寻找答案。
雍正的朋友圈第一红人恐怕非年羹尧莫属。他本人非武将,而是康熙39年的进士,纯文人一枚。从康熙起就非常器重他,到了雍正朝,更是圣眷愈隆。首先,他是走正途出身的士大夫,底子厚;其次,他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做小妾,就是后来的华妃。说白了,他跟皇帝是一家人。
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接替十四阿哥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之位,为其坐稳江山打下坚实基础。后又成功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越发受到皇帝的青睐。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自不便说,甚至到最后发展出一种“好基友”般的感觉,这从一段著名的奏折中便可见一斑。
最近京城年景不好,周边无雨,山东又闹蝗灾,朕听说你们陕西那边下雨,不知道麦子淹了没。我跟你说这些也没什么特殊事,就是心里烦闷。你那里有什么事,随便给朕徐徐奏来。
这里的“徐徐”二字别有一番滋味,已经超越了普通君臣之间的交流,就好像同一位好久没见的老友在微信上聊闲天,只为了互诉烦闷。
这时年羹尧所享受的圣恩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到了雍正三年的二月,一切便戛然而止。根史料书记载,矛盾公开化的苗头是因为一道他给雍正所上的奏折。在奏折中,他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忽然抓住这四个字作文章,勃然大怒。先是下旨严斥,然后贬官,最后赐死……
具体是什么原因令雍正和他的“好基友”年羹尧反目为仇,史料中并无记载。野史我们不谈,只知道在雍正二年的10到12月间,年羹尧进京与雍正有一番私聊,正是这番对话,为之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雍正不仅在与年羹尧的君臣关系中有前后如此之大的反差,包括与他的舅舅隆科多的关系也是如此。
隆科多与年羹尧一样,都是有拥戴之功的大臣。雍正在继位之后便下旨:满朝文武百官,包括自己在内,在称呼隆科多时候,都要在名字前加“舅舅”二字。他还评价隆科多为“超群拔萃稀有之大臣”。如此露骨的示好和信任,恐怕当事人自己都有些肉麻罢。其后他因为结党营私、私藏玉碟等罪名被雍正幽禁致死等等后话不提,起码在前期,皇帝是给予了这位“舅舅”无限信任的。
当然,在雍正朝善始善终的大臣也很多。田文静、张廷玉、李福等等,雍正自始至终都对他们信赖有加。甚至张廷玉还成了他留给儿子乾隆的顾命大臣之一,成就了一段三朝元老的佳话。所以,雍正并不是一个民间所说残暴戾虐的人。
纵观雍正同这些“好基友”们的关系发展过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好比两人相交,眼前这杯酒雍正我先干为敬,如果你随意,那我这边就不爽;或者说我爱你,但是你没有按照我爱你的方式来爱我,对不起,那我雍正就跟你翻脸。而且一翻脸,就把你往死整。真是爱就爱到底,恨就整死你呀!这,也就是贯穿雍正朋友圈中自始至终的一个特点。
如此看来,在这样一位作为皇帝来说用雄才大略评价毫不为过的人身上,出现如此大落差的“恶评”,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是公平的,纵使雍正将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后市还是给他了一世英主的评价。但放眼今天,有多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就是被这种近似乎“绑架”的占有欲而断送,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很多老人认为上公交车,就得有人给他们让座,殊不知让不让座是别人的自由,如果再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无人“敬老”的问题上,就会发现不是好人变少,而是坏人变老。
很多父母干涉孩子的学业、就业,甚至婚姻生活。而这种干涉还变的理所当然,从而使一代年轻人都背上了“感恩”的沉重负担,并将这种负担有意无意传染给下一代。殊不知让他们自由的生活,自由的肩负起生活的责任,才是维系两代、甚至几代人关系正常的关键。
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而不要去管他人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也许这样,生活中许多解不开的矛盾和困惑,便迎刃而解了罢。
喜欢我的文章吗?快来关注我吧,我会与你永不“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