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曹操是汉贼;又有人说,曹操是奸雄。三种评价集于曹操一身,且都能找到历史依据,这或许正是他独特的魅力。
在曹操年少未发迹的时候,桥玄就曾以“命世之才”的预言对他大加赞赏。而曹操也在后来的表现中证明了自己。讨伐董卓时,因其实力强横,关东联军犹疑不前。见此,曹操马上站出来陈明形势与利害,劝各方团结一心。在言说无效又明知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毅然带兵出战,终因实力悬殊,吃了败仗。但即便如此,联军依旧各自为政,更有甚着,陷入互相杀伐的漩涡。至此,曹操终于看明白了这群人:与他们谈权谈利尚可,一旦转到救国安民的正途,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他决然抽身。更有他的《蒿里行》为证:被战乱波及的地方,已成为“千里无鸡鸣”的荒冢,而立誓讨董的联军却在“嗣还自相戕”。乱世比的是拳头,几无公理正义可言。但在关东联军讨董这一时期,曹操勇担救国安民之重任,并未随袁绍之流,足可承“英雄”二字!
二、
历史证明,迎奉天子这一决策对曹操集团来说,的确算得上深谋远虑。然而,曹操的一些敌对方心里很清楚:汉室已是将倾之躯,不可能镇得住拥有虎狼之心的曹孟德——如今,恐怕已是“汉旨即曹意”。曹操将汉献帝迎奉到许都后,不仅没有还政与汉,而且还杀了几个颇有名望的“拥汉派”。若我们站在“拥汉派”的立场,骂曹操一声“汉贼”自然无可厚非。但平心而论,天下大势与一家成败之间,孰轻孰重呢?若曹操真的还政于汉,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军事力量又该何去何从?面对功劳极高且握有实权的曹操,汉室天子或“拥汉派”就真的没有诛灭之心?
他在《述志令》中有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要知道,写《述志令》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放眼天下,无人可越其势。所以,曹操这话是很实在的——他没有称帝,孙、刘以及其它割据势力自然也不敢抢先,天下就稍太平一些。
然而,曹操是一个多变的人——在他耀眼的光芒之外,常伴随着冷冽的黑幕……
三、
曹操在宛城征张绣时,张绣先因实力较弱而投降曹操。不料,曹操见张绣婶婶貌美,竟霸占了她。张绣深感屈辱,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出兵袭击曹操,曹操大败,长子曹昂、侄子安民以及爱将典韦战死。而据《傅子》补充:曹操听说张绣部将胡车儿勇武难当,便送了胡车儿重金,期望他为己所用。张绣知道此事,以为曹操买通胡车儿暗害自己,就突然反叛曹操。征张绣无果返回后,曹操向部下说明自己的过失:没有事先把张绣的家人软禁起来做人质。其实,这固然是曹操考虑不周之处,但他霸占张济妻子、利诱胡车儿才是导致张绣降而复叛的最主要原因。奇耻大辱外加生命危险,他张绣不反就不正常了!曹操心里明镜似的,但他不能和部下说——在部下面前打自己的脸这种事,曹老板自然不愿意做的!
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听了贾诩的分析,再次投降曹操。而形势确实如贾诩预料的那样——曹操由于和袁绍实力上的差距,迫切需要第三方的助力。张绣的举兵投降,对曹操方面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碳。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给予张绣的封赏极优厚,甚至高于曹操其他资格老功劳高的将领。写到这里,相信有人要问了:曹操难道忘了当初的杀子之仇?我的答案是:曹操当然没忘。只不过,作为集团领袖,他要在集团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做出取舍,而他最终的选择,也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主宰者必须有的觉悟!
四、
当初,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避董卓之乱,逃难到琅琊,被陶谦杀害。曹操征讨陶谦,志报父仇。在攻城拔寨之余,曹操实行“围而后降者不赦”的铁血方针——《三国志》记载:“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死者万数。”《后汉书》却是:“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另外,东晋史学家孙盛有言:“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可见,曹操屠徐州基本上是事实。不管他在徐州屠了哪部分人?死者有多少?答案都指向他重或更重的罪过。更何况,他屠的不止徐州一座城……
曹操对敌人心狠手辣,转向自己内部也极少留情。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渐渐疏远,曾经万众仰慕的“王佐之才”落得个郁郁而终的结局;才智超群的杨修,屡次预见到曹操的想法而不知适当收敛,遭曹操嫉恨,继而被杀;德高望重的崔琰,数次不顾情面规劝曹操,曹操积怒日久,崔琰终因文字中的悖逆之嫌,含冤而死……曹操征讨陶谦,得一州而失天下心,这样真的能加快他一统天下的步伐吗?他远荀彧,诛杨修、崔琰等名士,不同的声音就消失了吗?
五
曹操凝视着布满了数百年血腥的至尊之路,明明只有一步之遥,他却回头大笑:“孤”这个称谓,怎么如此贴切……临终前,他分香卖履,交代琐碎家事;《魏略》记载他不后悔平生所做之事,唯独对长子曹昂及丁夫人深感愧疚。你看,曹操并非绝情,但他那“天下归心”的壮志与使命,注定他要在某些时候抛却情感的羁绊。
乱世中,曹操几经起伏,终于确立了最强的统治力。他在有生之年虽没能看到天下重归一统,但历史的功劳簿上,永远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随功业一并不能忘的,还有他那罄竹难书的罪行。他可以对那些真实有剧的痛骂声一笑了之,我们却不能——如果只记得他“雄”的一面,却忽略甚至忘记他“奸”的另一面,曹操这个人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