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感受一: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阅读了这本书籍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想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不但对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不可质疑,作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幸福、快乐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就象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使我们明白在传统教学思想和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抗争中,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提升自身内涵。
教师的智慧就是“给孩子们指明学习的方向”、“传授一定的知识,启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不对。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相信老师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的经历。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总会有知识漏洞。“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这节,里面就描述到: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差异而丰富的生长背景,教育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点,真正把人看做生气勃勃的具体的人,使教育活动向个别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