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净业寺
入了冬的古城,风里大都透着冷寂跟寒意。加之雾霾的侵扰,让整座城市看起来灰蒙蒙的,像尘封已久的容器,更加暗淡和落寞。故而偶遇晴朗的蓝天,又恰逢周末,这样的日子当然要离开身居已久的城市去郊外散散心。车子一路往南,驶向钟南山北麓,绕着丰裕口蜿蜒的山路层层盘旋。不知不觉就路过净业寺的脚下,随性停留。
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刹。石碑上镌刻着它的由来和悠久的历史。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之地,距今已有千年。此行没有目的,一切随性而起,既已到此,决定登寺游览。进了入山的佛堂,请香拜过后向上攀缘许久,看到山间的亭子,矗立在林壑深幽之处,高低相连,错落有致。麻质的坐垫,草席做的屏风在半空悬挂着,木栏围挡,深深浅浅隐没在山林之中,自有一番禅意。踩着落满枯叶的石阶,感受到绵软,顺着山路既目望去,远山相连。葱翠的色泽由深及浅,渐渐泛黄,偶尔跳跃着枫叶的红来点缀,在碧蓝的天空下,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山路崎岖,攀缘数百米,转弯回廊之处有木质的展亭。张贴白描的山水墨色和似有玄机蕴含的各种劝世经文。在山间的细流之中,静听梵音。
居静是快乐 知法是快乐
無嗔是快乐 悯生是快乐
無欲是快乐 于世無貪着
調伏我慢者 是为最上樂
在佛法里,人生烦恼的根源就是我们有始以来的贪、嗔、痴三毒。要戒除,要居静,避开喧闹,在独处中修身,寻找自我的映照。知法度,悯众生,去贪念,寻快乐。人应克制对物质的需求,内心方可得到清亮。此外,还应自我调伏。“我慢”在佛语种译为自高自大,侮慢他人。“我慢之心”是说把自己处于很高的位置,产生狂妄自大的惯性而不自知的内心。如果得以调伏(调解),人自会拥有谦卑的力量感应无上的乐趣。短短数语,道破人生清修的大义。默念展架上的经文,自我审视。自己何尝不是被凡俗贪欲嗔痴萦绕占据所累呢。对物质的需求,对浮华的追索,对得到他人情欲的贪婪享受,一度以为是最大的乐趣。在得与未得之间,辗转迂回,时而欣喜,时而悲伤,这意念和感觉仿佛并未长久的带来过快乐,消散之时也是无限怅惘。原来是乐的根基太过浅薄,因此路途艰辛且看不到终点。
深深呼吸,空气中是满满的阳光和植物的气息。隐约听到一阵浑厚的钟声,有鸟群从枝头飞走,瞬间万径人踪灭,感到内心无比宁静。想必寺庙也已然不远,加快步伐,继续攀登。一只棕色的野猫从林子里钻出,跳上台阶,引得身边游人好奇,不知是谁豢养。伸手想要触摸,猫咪轻巧一跃,已上更高阶梯。待游人撵上,它又再上几层,立在更高的石头上向下俯视,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步调,不紧不慢,仿佛一种牵引。有趣的事。
悬于700多米的山凹之处,便是敬业寺的所在了。青瓦黄墙,暗红色的浮雕木门,两座石狮镇守于前。虽是不断翻修过的寺庙,但矗立于此浑然天成,没有一丝让人觉得太过新意与古不符。走入寺庙,在枯藤覆盖的木质回廊之处与一僧人擦肩而过。他手持佛珠默念经文,神情专注,点头示意欠身离去,让我心怀敬意。那只棕色的野猫又一次出现,它大摇大摆好像对此地已经非常熟悉,径直向左侧殿前整理蜡油的僧人奔去。那僧人见到猫来也不诧异,放下烛台,抚摸着它的脊背,从身边的木盒子里拿出些吃食喂予它,野猫温顺的俯下身子,吃罢后躺在角落里晒起了太阳,那样慵懒和舒适。是人与动物之间建立的善意和信赖。
走进殿内,请香,发愿,跪拜,叩首。一切发自虔诚。人内心的信仰的确可以带来最大程度的勇气和意志,以致身处的痛苦都变得微小。我对佛祖独自诉说心中的怅惘和失意,祈求可以剥离一段尘缘,忘却烦恼,回归该有的生活。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故无怖。不合时宜的爱,只有散尽,才不会被恐惧和忧虑烦扰,在无望和痛苦中挣扎。人应该得到自我的救赎和解脱。生活的轨迹,和心的走向,必须一定程度保持一种平衡。不被幻像所迷,不去期待额外得到,才不会再次失望。
安妮宝贝说,人类贪嗔的本性强大,修行需要逆人性而行,消减,断灭。一颗解脱的心灵才具有强烈的美感和活力。也许佛性的种子埋藏在我们心里,只是还没有得到机缘被催化发芽。这幽幽的熏香在我鼻尖环绕,第一次如此深刻的自我刨除解析,清理内心,感知和重构。信仰,某时某刻,让人寻找到生活的重心所在。
起身,绕过大殿,来到后院一隅。一口废弃的古井,盖着壶帽似的八角井盖。墙上石刻“甘露井”,联想起蒙顶玉女峰下的甘露井,名字相似,不知有何牵连。听闻以前的井水清冽,可以用来烹茶,现在被废弃遮盖,实为可惜。
后院有条山路,直通顶峰,费劲攀爬上去,终看到山尖的松树,苍翠挺立,有直指云霄的气势。清风佛面,醉人心田。忽而响起晋人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富有深邃和禅意的诗词,还带着些许出世的情怀。在此一刻,被觉悟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