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过年的时候,就万分想念老家的春节。
过年,似乎从年二十四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了,祭灶神后,勤劳的妈妈开始全家大扫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必定是搞得窗明几净。
年二十五,打豆腐,老家的家庭主妇们,几乎个个都会做豆腐,自家秋收的黄豆,用石磨粗磨成两瓣,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看到粒粒饱满吸满水的黄豆,妈妈觉得黄豆泡得可以了,就开始用石磨磨黄豆,此时,我也会帮妈妈推磨。同时,灶房烧开一大锅水,明矾也放在火上烤着,然后放小碗里捣碎。黄豆磨成豆浆后,妈妈把豆浆烧开,用纱布过滤豆渣,然后用明矾点豆腐,明矾点豆腐是需要技巧和手法的,多了,豆腐就老了,少了,太嫩就成不了型。点好后,马上就看到白嫩嫩的豆腐脑出来了,此时,馋得我们呀,赶紧舀一碗尝尝,放点白糖,那个美味,至今回味无穷!吃完豆腐脑后,开始把豆腐倒进豆腐箱,用纱布裹好,上面压一大桶水,等到傍晚,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啦!晚上,妈妈把做好的水豆腐切成小块,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香澄澄的,这时,我会用辣椒粉、开水、豆油调好料,把刚出锅的油豆腐扔几个进去浸泡,沾满酱料的油豆腐,吃起来可口极了!现在想来,我想念老家的春节,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念老家的油豆腐,一定是刚出锅的,一定是蘸了本地特有的辣椒粉和豆油调的酱,至今无比想念。
大年二十八,杀猪杀鸡捞鱼,自家养的猪,请屠夫过来杀,卖一半,留一半,城里亲人送一点,腊肉做一点,扣肉做一点。鸡呢,必须是扇鸡,杀鸡也有讲究,必须一刀毙命。鱼呢,草鱼雄鱼剁成大块,用油煎炸好,能放一段时间,还必须有鲤鱼,这个鱼年三十是只看不吃的,一直要等到元宵节才吃,那时候没有冰箱,妈妈就把这鱼隔三差五蒸一蒸,放到元宵节来吃,居然没坏,而且味道还不错。
大年三十,贴春联,春联那时候不是买的,老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的春联都归他负责,挥毫泼墨写完后,妈妈会熬一点浆糊,把春联粘得瓷实瓷实的。
除夕晚上,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后,我们就要守岁,那时候的娱乐生活也少,没有手机微信,全家人围着火炉看春晚。等主持人宣布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爸爸就会到外面祠堂祭拜祖宗,恭恭敬敬,无比虔诚,奉茶,点香,给祖宗拜年,然后,大地红鞭炮放起来,一连放好几挂。此时,周围乡亲也纷纷燃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子响声震天,到处弥漫着鞭炮的烟味,这个仪式完成后,我们才开始安心的去睡觉。
初一,一大早就被左邻右舍的鞭炮吵醒,爸爸一向早起,也早早的在旁边祠堂外放鞭炮,象征着“开财门”,鞭炮声要大,点火要顺,寓意着这一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我们起床穿上新衣服后,就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然后全家坐在一起吃早餐,今天所有的饭菜都是大年三十留下来的,我们那的风俗是初一不做新菜,要吃大年三十晚上留下的饭菜,寓意“年年有余”。吃完早餐后,叔伯兄弟等亲戚开始来祠堂团年,大家一起祭拜祖宗,互相恭祝新年恭喜发财。整个上午,我们就在走亲串户中渡过,挨家挨户拜年,喝一杯乡亲自家酿的甜酒或者白酒,抓一把自家种的瓜子花生,又继续下一家,一派喜气洋洋。下午,年轻小伙子们开始组织舞龙舞狮,在村里挨家挨户走一圈,这一年家有喜事的乡亲家里,龙狮队会多停留一下,由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很多很多吉祥的话祝贺,当然,被吉祥话包围的乡亲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也会给龙狮添礼金!
初二,娘亲舅大,这一天,要去给舅舅家或者姨妈家拜年。
初三,继续走亲访友,去给其他远房亲戚拜年。
初三晚上,老鼠嫁女,我们会在村里的马路两边点上蜡烛,一直延伸到村外,希望老鼠把闺女嫁的远远的,还撒上谷子等粮食供老鼠食用,表示和老鼠分享这一年的丰收。同时,大人也会叮嘱小孩,早早睡觉,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扰乱了鼠辈,现在想来,那时候我是真信了,回家的时候,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
到了初八,在外务工的人儿开始返程,随着他们的离开,这个年就算提前过完了。
现在,身处异乡多年,父母接到身边,很少回去过年,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超市全年无休,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囤年货,新衣服也不用等着大年初一才穿上,春晚也逐渐沦为手机的背景音,年味越来越淡,鲜少闻到过年的味道了,突然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日子,那一天天攒起来的年味儿,隔着岁月也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