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跟HR谈薪资?
疫情过后,找工作这件事情似乎变得比以往难了许多。
但是对于高精尖的人才来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比如说工程师小赵。
小赵高校毕业,有过5年上市公司的工作经验,这是他第一次跳槽。
经朋友推荐,他来应聘同行业的高级工程师岗位,由于他专业能力较强,加上心思缜密,前期面试过程中,和面试官们相谈甚欢。
最后,不可避免地谈及薪资待遇。小赵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薪酬期望值,而是不卑不亢,强调了自己前公司所定的职级,并且希望自己在此基础上拔高一级。
面试的HR说,“虽然是同一个职级,但是我们公司的年薪标准高一个档次,我们给你12万,这已经很高了”。
这时候的他不慌不忙,拿出事先调查清楚的市场的价格来说事,“根据现在市场的行情,我这样经验的人可以拿到14-15万,因此我的要价14万很合理。”
几番周旋下来,HR开始让步,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小赵顺利拿到OFFER。
为什么只是换一个参考标准,小赵就拿到了理想的薪资?
在这里,他没有被用人单位的价格所局限,而是以市场锚定的价格作为谈判依据,成功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如果我们不深究,就被思维的惯性牵着鼻子走。
02.地球人不靠谱
你是否想过:在什么情况下向女生求爱成功率最高?
明明是期待已久的酒会,为什么出门的时候却懒得去?
在收银台等待结账时,为什么会感到无法形容的愤怒呢?
在《地球人不靠谱》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答案。
在桥上向女生求爱成功率最高。
但不是坐在车里,行驶在坚固的大桥上,而是下车到桥边的围栏旁,如果是个吊桥就更好了,因为站在不稳的地方,人会因为紧张,而是心脏跳个不停,这个时候像女生求爱可以增加对你的好感,实际上确实也变得更加有好感。
因为这个时候,地球人的大脑其实给了错误的判断。
安慰剂效应也说明了大脑很容易受骗了这个事实。
比如说医生向患者提供假药,并且告知患者这个药物的效果很好,哪怕这个是假药,但是确实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这个就是安慰剂的神奇作用,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心理作用。
明明是期待已久的酒会,这一天到来却不想出门了。
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观点,会因为时间的距离长短而改变。
如果未来时间未来世界的时间距离很远,那么我们通常不太会关注细节如果这件事情渐渐降临,那么人们就开始着眼于细枝末节。
比如说我们开始考虑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整什么发型?带什么包包?
这些琐碎的事情纷沓而至,你就可能会懒得去了。
在收银台等待结账时,为什么会突然生气呢?
通常我们都是凭着直觉选的收银台,但事实上总是感觉等待的时间比旁边的长。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参照点不同。
同样是一分钟的等待时间,根据参照点的不同而显得过长或短。
书中列举了诸多鲜活的故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我们本身不够理性,从而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拿面试来说,HR应当有效避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等非理性决策,采用科学的工具进行理性分析,不宜凭借主观印象甄选人才。
03.容易受错误直觉驱使的人类
1.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人们常常认为女生不适合学理科,男生不适合学文科;女生数学不好,男生英语不好;男生就该血气方刚,护肤、化妆就是娘,女生就是小鸟依人、长发飘飘等。
这些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也容易忽视个别的差异。
作为面试官,他们常常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使用“刻板印象”了。
比如说“名校情结”,认为海龟、985/211的毕业生就是天之骄子;对世界500强的企业刮目相看,无意识的看轻民营企业;甚至对东北人、河南人等自带地域歧视等。
这些印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见到本人之前,这些看法应持保留意见,否则很有可能错失良才。
2.近因效应预示结局
俗语说:第一印象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
这句话强调的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就是首因效应。对于面试者来说,给HR留下一个好印象等于开了一个好头,有助于面试的顺利开展。
与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当一系列事件增多时,我们往往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
晓玲是我大学的同学,我们的关系一般,对于和她相关的种种往事,我几乎没有太多印象,但是毕业周年聚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这就是因为那次是时间距离最短的,记忆提取出来较快的近因事件。
作为面试官,一次可能会面试十几人,一场面试下来,信息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做记录,或是缺乏人才评价标准,那么,面试官只会对最后某一个人或某一组人员的印象最深刻。
在面试结束前,最后一个问题也至关重要。
面试官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了,却在应聘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冒出一个问题。
“我们觉得你可能不太适合这个岗位,你对此怎么看?”
也许这是一道压力面试题,面试者是想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前功尽弃。
实验研究表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所以,作为应聘者,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得笑到最后,加深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双重印象,使面试官最终拍板,下决心录用你。
3.“锚定值”操控人心
去星巴克喝咖啡,部分门店只配备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种杯型,大部分店员会问你:“要大杯还是中杯?” 而不是直接问你“需要哪种杯型?”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想到还有小杯可以选择,作为隐藏项目,小杯不是“主流商品”,即使有,也被很好地隐藏了起来。
如果你提出要小杯,可能会被礼貌的告知:“不好意思,我们没有小杯。”
并不是所有店都没有小杯,而是在“大杯还是中杯”的设问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锚定效应的圈套。
就连吃一碗饭的时候,可能也会被套路。老板问你“加一个蛋还是两个蛋?”
就算你没有想要加蛋,也可能顺口就给出了“一个蛋”的答案。
这种先发制人的话术就是设定“锚点”,给出选择的心理暗示,变相引导你的决策。
锚定效应是由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指的是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锚定效应就是行为经济学与生活之间的一场思想碰撞。
除了话术,我们的许多决策都会受到行为经济学原理的影响。
比如说打折和限购的诱惑,让人难以拒绝。
某类家电建议零售价为3999元,实际却仅售3666元,价签上面再划掉原标价,另外写一个优惠价2999元;
去旅游街区购物,老板一上来就高一个天价,你拦腰一截,本来没报希望,谁知道老板欣然答应;
疫情后的消费券、618狂欢节、双十一,满屏的跨店满减、购物津贴,看似优惠满满,实际在平时我们就能以所谓的“打折”价购买这些商品。
可是我们常常为了凑优惠,花了比以往多出几倍的金额!
这些营销策略背后,都可以用锚定效应来解释,我们会把原价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参照物,原价越高,购买者心里的锚定值就越高。
实际价格与原价之间的差距越大,我们购物的满足感就会越强烈。
如果我们想要做出理性决策,就不能被第一信息所左右,而是化被动为主动,把沉入海底的锚抛掷出去。
就像开头说到的小赵,跳出了用人单位开出的价格,以市场锚定的价格作为谈判依据,从而赢得先机。
04.结语
“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
非理性与理性如同一只大象和一个手持绳子的骑象人。我们既然是骑象人,也是大象,不可否认理性和非理性都有优缺点,但两者一直在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中轮流坐庄。
只要掌握了理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预测非理性行为,从而克服不理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