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营销领域可谓风起云涌,各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颠覆了大家的传统认知,一时间让很多人对传统的营销打法产生了怀疑。
其中,关于定位理论的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定位理论已死的言论,如一股妖风一样,在各行各业的营销从业者中弥漫着,带来不少丧气。
什么是定位理论
首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什么是定位理论。
所谓定位理论,个人理解就是我们要在细分市场中为产品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标签,这个标签会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当消费者在特定的场景下产生相关的消费需求时,就会名正言顺的购买你的产品。
本质上,定位是一套关于品牌的方法论。
下面我找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广告语给大家理解下定位理论。
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在饮料领域中给产品贴上了一个“降火凉茶”的标签,每当消费者在吃火锅、吃烧烤等让人感觉燥热的场景中,就会想到来瓶王老吉降降火。
再比如2019年洗脑广告之一的BOSS直聘,“找工作,跟老板谈,上BOSS直聘”,这句魔性的广告语在2019年席卷了各地大大小小的写字楼,但这正给BOSS直聘贴上了一个“老板直招”的标签,当职场白领们想换工作时,就会上BOSS直聘看一看。
看了以上案例,大家会说,2019年企业不都在好好使用定位理论进行市场营销么,怎么就说定位已死呢?
为什么说定位已死
确实,2019年也有一些魔性的案例,让我们对定位理论产生了怀疑。
比如社交电商之王拼多多的崛起,很多在拼多多上买东西的人,脑海中并没有什么对产品定位的标签,只是因为几个小伙伴凑到一起拼个单,你就把这个东西买回来了,你从来不会关心它是什么品牌、它有什么独特的价值。
于是乎,在社交电商领域,我们认为卖货不需要定位了。
再比如直播带货红人李佳琪,你在直播间购买他推荐的口红时,有想过这个口红是什么品牌、产品定位是什么吗?
你只是因为喜欢观看李佳琪的直播,并对他个人产生了信任,再加上他三寸不烂之舌对产品的推销,以及以身试法的现场实践体验,视觉、听觉、幻觉各种刺激集合起来,让你产生了对产品的购买欲望并下单消费。
直播带货这么玩,更让我们觉得定位理论失效了。
定位理论还有用吗
我们在以上案例中会对定位理论产生质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定位理论预设了边界。
怎么理解呢?传统的认知里,我们是把定位理论作为一套品牌方面的方法论来使用的,主要用于建立一个占据客户心智的品牌。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企业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网络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品牌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有所削弱,消费者也会受到渠道、口碑、文化甚至企业家人设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定位理论的运用也应该有更多拓展和延伸。
拿上面提到的拼多多举例子,虽然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物并不关注产品的品牌定位,但是他们之所以选择到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因为他们知道拼多多这个销售渠道本身的定位,所以才选择上去买东西。
拼多多的定位,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通过社交裂变进行尾货低价走量的团购渠道。
正是这样的渠道定位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标签,所以对品牌不在意、只关注价格的客户才会到拼多多上买东西。
因此,并不是定位理论失效了,只是定位理论运用的边界发生了变化,我们对渠道进行了定位,让消费者记住渠道的特性,进而再通过渠道的影响力拉动产品的销售。
再说说李佳琪,李佳琪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因为他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顺势而为,实现商业化个体的崛起。
但是,李佳琪的成功背后,同样也有定位的身影,他定位的正是他自己,也可以说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
李佳琪的定位可以理解为:一个熟知各款美妆产品、能说会道的小白脸。
通过一次次的短视频曝光,他在消费者心中也留下了美妆产品专业性强、直播风趣幽默等标签,消费者才会到他那里购买产品,这是一个对销售人员本身进行定位,进而带动产品销售的商业案例。
因此,不是这个时代定位理论失效了,只是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定位,一个不局限于品牌和产品的定位。
不管是拼多多,还是李佳琪,他们都是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而在自己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商家产生价值、带来利润。
并非没有定位,只是定位的对象发生了改变,我们搭了一趟别人定位的顺风车而已。
错位能取代定位吗
2019年,还有很多人提到了“错位”一词,扬言“错位”将会取代“定位”成为新的营销风尚。
错位理论的出发点,主要是源于去年国内很多品牌开始跨界营销并取得成功,如大白兔做奶茶、RIO做墨水等。
个人觉得这样的观点,是很有误导性的。
首先,不管大白兔做了奶茶还是化妆品,它能卖出去的基础,是大众已经知道它是因为做奶糖闻名的。
如果大白兔抛开做奶糖的前提,直接出来卖奶茶和化妆品,还会有人买单吗?
因此,正是因为大白兔有了自己的明确定位,并且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标签,所以当它跨界推出别的产品时,消费者才会感到意外和惊喜,激发出情怀,为它的错位营销买单。
错位并不能取代定位,相反,定位是错位的充分条件。
除此以外,个人认为定位应该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拿李佳琪举例子,或许一开始他并没想明白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付诸实践开始直播,之后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优化自己的策略,最终找到了一个明确方向和定位,放大价值、取得成功。
跨界,也是我们摸索定位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只有不断试错,我们才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定位。
离定位理论的提出,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营销的模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营销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营销,就是创造并且满足客户的需求。
客户买你的产品,终究是因为存有需求,只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过去我们认为客户要的是货,但现在客户要的更多,可能是人、是情绪、是氛围……
因此,我们的定位也需要变得更加多元,拓展和延伸定位理论的边界,找到一个为产品赋能的点。
这个点可以是品牌自身的差异化定位,也可以是渠道的定位、人设的定位、甚至是精神世界的定位等。
更多干货,请关注公众号「MR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