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P30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不打结,就没有项链,就没有珠绣钱包,就没有精致的挂毯。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早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遗忘曲线”,用它来说明我们的“记忆蔓越莓”从绳子上脱落的速度有多快。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70%左右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被缓慢遗忘。这里面的教训很明确:改善我们学习方法的一大挑战就在于找到办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在大多数时候,测验都被用来评定学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但我们早就知道,检索记忆中的知识可以让它们在今后更容易被想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弗朗西斯•培根也就这种现象撰写过文章,同样论述过此事的还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一练习效应。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埃伯索尔德,还有经验丰富的四分卫、喷气机驾驶员、爱发短信的年轻人都知道,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P34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之后的一项研究关注了多次测验对人的长期记忆有何影响。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60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测验,之后便可以记起首次测验中53%的内容,一周之后,这一比例便下降到39%。另一组学生学习同样的资料,但完全不参加测验,他们在一周后只能想起28%的内容。这样看来,进行一次测验就可以把一周后的成绩提高11%。如果立刻进行3次测验,而非1次,那么效果如何呢?还有一组学生在首次学习后参与了3次测验,一周后他们也能回忆起53%的物品名称—与其间只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成绩相同。实际上,接受3次考试的学生和接受1次考试的学生相比,已经对遗忘产生了“免疫”,而测验1次的学生又比初次接触资料后没有测验的学生记得多。所以说,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I 记忆蔓越莓
被绳子串起来的蔓越莓饰品,可在搭配时使用 ;
用事件将知识点穿起来,并且给每个知识点打上小结做标记,可在需要的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整体使用
1次自测,让原本过脑的知识有了次打结的机会,通过自测这种形式,大脑记忆 手 眼睛等针对这个事件有了一次训练,不仅多了一次调出存储的机会还给通过这次调出又给这个知识点做了一次存入记忆,这过程也就是检索
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对于新学到的知识点或者当下需要运用的知识点,需要在温故的同时输出,给每个知识点做一个易于取出的小盒子,如果你觉得它很重要,那么你就要不断的去连结它使用它。
A1 学习吃力地经历,多次检索顺利过关
去年下半年在接触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过眼不过脑时常看的自己晕乎乎的并对此也是不清不楚,但在最近的这段时间,同样是理论的东西,将它和过往相似的经验联合不仅帮助记忆更像在编织一张网,会写一些自己思考的疑问也会主动的找前辈请教咨询,最近也在不断检索心智模型这个概念,会在整理最近工作经验的时候思考,我的思维被限载在了哪里,和领导的相处或许换种沟通方式会更好?还有U型理论,目前虽未成功但也是朝着光亮在前进。
A2 如何运用检索 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提到检索想到的时图书馆的查询时的检索功能,与我便签法 /复盘就是一个很好的检索工具,还有现在在坚持的输出。
今天跟朋友打趣的时候 半个月前学习的八大问 不知道要怎么下手。
要将八大问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存在
1 重温需要的知识点:八大问及注意点
2 第一次输出:过感官过大脑---拿周围被咨询的事情练手
3 回顾:练手的情况,并校对
4 第二次输出:针对类似的情况要怎么问。
5 反馈
....
直至熟练到遇见被咨询或者答疑可以直接以八大问的形式体现
下周 给第一波反馈
其实学校学习是最简单 省事的方法,题海战术能让学生对题目直接给出解决答案 那么工作也可以呀~
今天白天忽然想到 前两天的便签写的太简单 挺不合格的,细一点 内容充实还原一点 以后看的时候能更好的感受体会
2019-7-11 00点17分 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