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的公司里有个所谓的“读书人”,平日里大家都很敬重他,毕竟在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朋友所在的理财公司所有人都闷头于苦心经营,拼命赚钱,反而是这位精神追求者显得独树一帜,傲然独立。
据说他什么书都看,而且什么话题还都能聊上几句,你若和他仔细讨论,他便也能从脑海中搜寻出书里的观点与你辩驳一番,直到你缴械投降方肯罢休。
他也不谦虚,古今中外的大事小情随他指点江山,评头论足,开始时大家觉得观点新颖、颇为惊叹,但听长了似乎也琢磨出了规律,用朋友的话说,一方面依旧坚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原则,有着特有的清高和傲气,同时也似乎隐隐地悲愤于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沦落到和一帮脑海中只有钱财的人为伍,不甘心空奈何。
前一阵因为《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再次火起来的董卿在他眼里不过是电视台里背稿的机器,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公司里新来的实习生笑着聊到自己上学时最爱三毛,家里至今还收藏有她的海报,他笑话人家肤浅,该回去读读曹雪芹和鲁迅;同事的孩子放假来公司写作业,他跑过去教育:这个社会已经坏掉了,明明读书才最高贵,但像叔叔一样堂堂研究生毕业却还是要俯首在眼前的铜臭味浓重的理财公司听命于一众专科生,你说说读书是有用还是无用?
二年级的孩子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妈妈一听炸了毛,读书人却振振有词:你才读了几本书?你会教育孩子吗?这位同事听到这句话怒极反笑,她说你读了那么多书,真的感觉到荣耀吗?还是因此更加自卑,愤恨自己现在的生活?!别来影响我孩子的读书观,我让她好好学习不是求她可以任意踩在别人头上指手画脚。
一开始闹哄哄的办公室忽然很安静,读书人脸色憋得通红,扔下一句“你管得着吗?!你懂什么?小人之心!”就匆匆出门了,直到下午也没再出现。后来同事们议论,不知道他是读书读傻了,还是心有不甘意难平,总想显示自己的出众又似乎生怕别人说他如今不过尔尔。
朋友转述完认真地问我,读书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2
与这位“读书人”相反的,邻家的小妹花花乖巧可爱,大专毕业却总是显得怯懦自卑,毕业之后家里托关系将她送入一所研究院性质的单位,打交道的除了一众关系户大妈就是博士生、研究生,她在单位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在婚恋市场上也是如此,大概因为工作、家庭不错,介绍给她的对象学历也都不低,有一些颇有品味,但花花总是心里打鼓,她上学时本就羡慕才华出众的同学,没想到到了婚恋大事时,反而束住了自己的心思和手脚,难掩失落。
她的解决方式倒是简单直接:开始搜罗名家著作埋头苦读,有时不免和我讨论起来,我颇觉有趣问她怎么突然爱上读书了,曾经的小瞌睡虫说变就变让人惊诧。
她振振有词,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说人话。
她低下头有点不好意思,想多读点书,和周围的人或者相亲对象多点共同语言,而且我看人家的文章都说了,女孩子多读书看起来更加漂亮可爱有气质。
话是没错,读书本身也是好事,可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心里说不上的堵塞。果然不出半年,花花沮丧的向我抱怨,姐,你说读书真的有用吗?我认认真真看了不少,也没觉得自己灵魂升华,产生深刻思想了呀。
这时,我又想起之前朋友问我的话,读书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03
首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旧认可和肯定读书的价值而拒绝“读书无用论”。我们经常拿中国的社会读书环境和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比较,是因为从媒体到民众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了我们在世界范畴内和别人读书、文化乃至教育方面的差距。
但同时是不是只要一股脑的读书就显得出众和特别呢?我想,让小孩子揠苗助长、但求甚解去硬啃晦涩难懂的古书古文不如在成长中言传身教、慢慢渗透使他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作为成人如果只把泛泛阅览各类杂志、鹦鹉学舌复制观点当成炫耀也实在贻笑大方。
当今中国社会通过读书来实现阶级提升的通道愈加狭窄,但欣慰的是这种方式反而以非官方教育的身份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读书真正的意义难道不是尽情地沉浸在书本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吗?它本应是一个先输入消化继而根据自身经验阅历的不同分化理解最后逐步输出的过程,输出成你的视野、你看问题的角度、你的修养风度和行为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姿态。
我们鄙视的是什么呢?鄙视在地铁上看书的人,在微信上晒书单的人,甚至开始鄙视和读书相关联赚钱的人,认为这是虚伪的姿态,却没有人知晓和在乎这些在他们眼里惺惺作态的人或许切实达到了获取书籍价值或者帮助别人获取价值的根本目的,我们解读到的姿态不过是人家无意间的姿势。
我们还怜悯、甚至嘲笑那些看起来读书多多、成绩优异,却没有获取相应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的人,心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己玩着手机看着电脑却回头怒吼自己的孩子:还不快去读书学习!如此氛围下,可能孩子的心中也会困惑吧,读书的意义何在?
我们崇拜和赞扬的大多数是稍微读过几本闲书的、一知半解但胜在口若悬河的“读书人”,他们其实也最尴尬,比起真学者相形见绌,偶尔掂量自己的墨水也是心知肚明自怨自艾,最可怕的是这种人往往最挑剔,传播着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向上顶礼膜拜或者不识泰山,向下又看低众人,似乎谁也比不上他学识渊博。
04
读书难道不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存在吗?学问多的人得到敬重,愿意分享的人相互推敲,看到别人读书既不恶意揣测因为大家都在做的事已经没有必要炫耀,也不卑躬屈膝源于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教育孩子不是再苦大仇深地说,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而是读书学习依旧是你想在日后获取成功和更多权利自由的绝佳方式,除此之外即使最终没有得到,你也不必再把它当作达到人生巅峰的唯一道路和救命稻草。它应该使你能够更加冷静自持的看待失败和现实,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理解和心志,有人奋起直追东山再起,有人悠然自得平淡过活。
所以最可怕的并不是蔑视读书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读书的人,而是和朋友公司里的“读书人”一样,自诩书读百篇却依旧过不好自己想要的人生。他舍不得放下身段,又没有资格得到更好,就一直纠缠在“读书使我与众不同”和“读书其实百无一用”的自我折磨中。或者还有我可怜的花花,一心艳羡读书人自己却抱有太过实际的目的去阅读,过程是美好的,但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会质疑读书的效用和意义。
在经历了读书无用的热潮后,我们又开始盲目的鼓吹读书万能,似乎读书能使男孩子变得更帅更富有,能使女孩子漂亮有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这种可能,而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阶梯和某种方式而已。我们甚至把读书做分类,似乎读古文比近现代文学更高级,诗歌比小说更有格调,可谁来告诉我们,古今中外那么多的文豪、诗人乃至哲学家,究竟该如何排名?
我希望有一天,因为读书和教育的普及和常态化,有更多的人有能力分辨真正的名作大家,也不再惊奇和误解生活中真正安享阅读的人。当我们意识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并付诸到每个人的行动里时,或许就会发现,读书这种行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不是为了丰富心灵,不是为了提升气质,不一定深化思想,不见得扩展视野,只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你的人生施加着可能和影响。
读书,最好不要抱着急功近利的目的,想变得漂亮去健身美容,想穿得优雅去找寻合适的服饰,想赚大钱就拼命工作抓住机会,想嫁得心仪去逐步塑造自己。读书,就只是读书而已,它带给你的好处只是可能,因为毕竟每个人的投入理解不同、认知角度不同,遇事处事的机遇和方法也不同。读书不比数钱,每分每角尽在掌握。相反,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教会你看不同的世界、体味不同的人生、品读不同的思想。
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崇尚读书,而不再把它当做工具和手段;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安享阅读时光,而非汲汲营营把读书作为奢侈和崇拜;愿有一天,读书犹如吃饭睡眠,已不值一提不必再为其振臂高呼;愿有一天,我们还有古人饮酒对诗的情趣,每人心中皆有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