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叶嘉莹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电影《掬水月在手》的片名语出《春山夜月》,是导演陈传兴《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系列纪录片的最终章。陈传兴把《叶嘉莹·掬水月在手》与《郑愁予·如雾起时》、《周梦蝶·化城再来人》一起,合称为“诗人三部曲”——“郑愁予是诗与历史,周梦蝶是诗与信仰,叶嘉莹是诗与存在。”至此,陈传兴先生完成了自己影像创作的“诗人三部曲”。
该影片于2020年7月26日在上海电影节首映,于10月16日在中国艺联专线上映。影片借用了海德格尔“诗作为存在的居所”,以四合院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从叶嘉莹先生小时候生活的现已拆除的四合院老宅,来讲述她的人生,记录她的传奇人生,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
该电影也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拍摄的传记纪录片,以叶嘉莹先生的人生重要节点为线索,全方位呈现了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影片拍摄历时一年,辗转亚洲、北美洲,足迹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阳、中国香港、中国台北、温哥华、波士顿等十余座城市。其间对叶嘉莹先生本人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采访了42位与叶先生相熟的人士,如作家白先勇,诗人痖弦、席慕蓉,汉学家宇文所安和书法家谢琰等,令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电影后期制作历时两年。
陈传兴先生坦言影片节奏太慢了,就像他之前的所有电影一样。“观众如何衡量这部影片,我不知道,但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是,观众能够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去触碰叶先生的风范,她的一生充满苦难,所以当她讲出‘弱德之美’的时候,那是一个很具体的、活生生的例子。”
在《朗读者》上,董卿这样介绍她: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先生扮演着承前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97岁的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荣获多项大奖,在世界文化大坐标下,将中国传统诗学发扬光大,终成一代宗师。虽然她的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在逆境之中,最艰困处仍坚守的定力,让自己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
她捐出超过3600万元的毕生积蓄,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她将毕生所学广为播撒,桃李满天下,成为在海内外传授中国古典诗词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学者。
她90多岁高龄仍持续工作,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以吟诵以诗心以“庄生晓梦”传承给后代世人。
作为一个古典诗词文化的爱好者,我将谨以120分钟致敬诗韵之幽微、致敬词章之华美、致敬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 叶嘉莹先生。初闻叶嘉莹先生缘于她的诗词讲座,之后看她著作《迦陵论诗丛稿》和《迦陵论词丛稿》及其他,因视力不好,在喜马拉雅电台中听了她的所有讲座和有关她音频专辑,从叶嘉莹先生坚韧、淡泊、圆融的生命观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叶先生回想起自己儿时的夏夜,她和父亲铺着凉席躺在老宅四合院的树下,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父亲就教她认识天上的星座和星辰,讲到这一段时,她手指着天空,眼睛痴痴看着上方,“哇哦,你就觉得她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夏夜,她面对的星辰星空,其实也是她之后的生命历程,诗的星辰、诗的宇宙,就在她的手指里面。”
陈传兴导演如是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月,一种非常美好的样子。”
附:【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
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
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
梦破从无踪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
余生何地惜余阴。
这两首诗作于1978年,当时身居加拿大的叶嘉莹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申请回祖国教书,但尚未收到回复,去留未定。散步时的归鸟激起了她无尽的思乡之情,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不知何时才能归乡,她写下了这两首绝句。
叶嘉莹《踏莎行》: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
撇开烦恼即欢愉,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阶前细草。
落梅花信今年早。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顾随《踏莎行》:
昔日填词,时常叹老。如今看去真堪笑。
江山别换主人公,自然白发成年少。
柳柳梅梅,花花草草。
眼前几日风光好。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陈传兴导演和叶嘉莹先生,图自“迦陵学舍”
各大名家好评如潮:
这是一部寻找知音的电影,而不是大众化的电影。它非常准确地把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境界、诗词境界表达出来。当观看者一旦被带入其中,就会感到很充实。”《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反映文学人物的高水准的人文纪录片。(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评)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化过程中不断分化,于众生喧哗的文化热闹当中,一部分文化精髓是难以转化的,它们在一些知识分子的静心守护下,波浪不惊地、优雅地承传下来。而叶嘉莹先生所守护的正是传统的古典诗词之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评)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叙事复杂的纪录电影,它以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经历、心灵经历为总体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声部”的对话,将叶先生的个体人生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杜甫诗歌的方式、“慢美学”的特点呈现出来,意义非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评)
《掬水月在手》不仅仅是一部是简单的传记片,除了人物本身魅力之外,也感受到影片的形式之美,感受到诗词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相融而成的电影之美,其意境深远,穿透力极强,音画相映,久久回荡。(《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评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沉浸式纪录片,运用电影视听手段,给观众展示了叶先生的人生经历,影片的结构十分巧妙地表达了叶先生不同阶段的人生境界。(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评)
电影的配乐很有诗意,具有呢喃的美感。电影制片人、副导演沈祎指出,这是一部充满宝藏的电影,不同的观众走进电影会有不同的路径,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音乐人姚谦评)
相约《掬水月在手》。生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约起来吧,一起去看叶嘉莹先生的绝代风姿。不仅为弘扬和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更为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