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源学上讲,“教育”一词正好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当我们思考教育过程的结果时,会把教育表达为塑造、形成、模塑的活动,即按照社会活动的标准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
这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章“教育具有社会作用”中对“教育”一词的阐述。经典,越读越有味道,今天我将第2章进行规整梳理。
一、环境的性质和意义
教育过程就是抚养、培育和教导,这些词都含有关注一个人的成长条件。
物质在空间上可以搬动,可以转移,信念和理想抱负却不能像物质一样随便取出或放入。它们不可能直接传递或灌输,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未成年人吸收年长者的观念,年长者促使未成年人与自己形成共同的志趣。通过环境的刺激引起相应的反应。需要未成年人形成的信念不能硬性灌输,需要未成年人形成的态度无法粘贴上去。
个人生活的特定环境会促使人对一件东西视而能见、见而能惑,而对另一件东西则视而不见;会促使其拟定某种计划,从而能与他人的行动保持步调一致;会强化某些信念并弱化另一些信念,这样能使他获得别人的称赞和认同;会潜移默化地在其身上形成特定的系统的行为和行为倾向。一言以蔽之,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激发或抑制生物的特有活动的种种条件。
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产生了联系,就构成了他的活动的社会环境。他将依据他人的期望、要求、赞同和谴责,来决定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
社会环境既不直接给人灌输某些愿望和观念,也不只是养成某些纯粹机械的动作习惯。第一步就是营造一种氛围,让某些行为看得见、摸得着。换句话说,他将把群体的信念和观念当作自己的信念和观念,他将从群体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他从事共同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步是通过语言获得知识,人们通常认为知识可以直接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似乎要把一个观念传入另一个人的头脑,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声音传进他的耳朵。
通过运用语言来传递和获得观念,是事物通过共同经验或联合行动获得意义的原则的拓展和提炼;它绝对不会违反参与共同经验获得意义的原则。
三、教育是社会中介
社会环境会通过个体的各种活动来塑造其行为的知识能力倾向和情感倾向。一个人参与一些与自己联系紧密的人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对他们来说,社会环境潜移默化、没有特定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影响和塑造作用。
有目的、深思熟虑的教学所能做的事情,最多不过起着释放由此形成的各种能力的作用,使其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并给青少年提供一些对象,从而使他们的活动更富有意义。
四、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当社会传统复杂到已把大量的社会经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并且通过书面符号进行传递时,学校就产生了。一旦一个社会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域外和现时代以外的东西,那么,它就必须依靠固定的学校机构来保证所有知识信息的充分传承。
学校协作模式的三个特殊作用:
1.学校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使青少年有所回应的种种特征,然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把先期学会的因素作为领会更为复杂的因素的手段;
2.尽可能地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免影响儿童的心智习惯,学校要打造一个纯净的活动环境;
3.使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持平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免受其所属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为广泛的环境建立生机盎然的联系。
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不同势力的影响,学校则起着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