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着》是在我遇到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会经常捧起的一本书。
一抹残阳里,一位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是每次读完《活着》后定格在脑海中的永恒画面。
虽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读《活着》了,但是每读一次还是会不住地抹眼泪,内心还是在剧烈地翻腾着。
《活着》,描写了在大的时代背景变迁下,人的卑微以及为了活着所表现出的对苦难超强的承受能力。一本书写尽了那个年代世事的沧桑巨变,写尽了人生的起浮不定。
我一直在想,活着之后该做什么呢?
-2-
在《活着》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在“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其实,这种情况下,活着的人往往比死了更困难更需要勇气。
仔细品味,不难看出,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对这群人并没有那么严重。真正令他们无法忍受的,是食物成了他们每一个当下的急需品。
当食物成为了我们毕生唯一追求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趣。
可是,处于当下的我们不一样了。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活下来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追求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是幸运的。每次读完这本书,都会有某种神一样的力量激励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和《活着》里的那些人想比较,我已经不需要为了活着而去耗费全身精力了。
是的,生命的存在不成问题的时,我们就应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
-3-
记得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山村,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她剪得一手好纸花,远近文明。
听母亲讲过这位奶奶的故事,她就是从三年饥荒中走出来的。而那时,她是家里三个孩子的母亲。
那时候村子周围的树皮有许多都被剥完了,她就跑更远的路去挖野菜。每天挖三筐,早上天微微亮就出门挖,挖满一筐的时候赶紧往家里走,时常还要参加农业社劳动。傍晚的时候,她还得拉上忙活了一天的丈夫出去挖上两筐。
那几年的光景,老太太那时候肚皮就开始泛绿了。
家里的高粱、玉米和小麦都没有多少,她只能尽量让劳动强度更大的丈夫多吃些,年纪还小正长身体的三个孩子多吃些。而她自己……
她就这样把一家人从饥荒的年月拉了出来。
我回忆着我还小的时候,见过她的那些场景。一位老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窗户前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自己手上的彩纸和剪刀,很轻松的任由剪刀在纸上游荡,多余的小纸片一片一片往下落,不多时一个牧童牵着牛的画面就跃然纸上了。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那样的安详。我上高中那会,她就死了,想必老奶奶走得一定很安详。
我在想,那抹残阳里,福贵老人一手扶着犁跟在老牛后边,悠然的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和我老家那位老奶奶一样,这也许就是经历了人世太多的生离死别和世态炎凉后的超然洒脱吧。
-4-
如今,《活着》的故事似乎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可是,我们还活着,活着要做的事情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所以,趁我们还年轻,赶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趁我们还有年轻,赶快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趁我们还年轻,赶快去实现自己要实现的梦想。
趁我们还活着,要好好的活,不辜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