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正面管教》。
有很多父母会觉得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了特别大的一块心病,比如说孩子和父母顶嘴;孩子不守约定;孩子喜欢吃零食;孩子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打游戏上瘾......不知不觉,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生气、没招,如果你感到痛苦,那么你的教育方法一定是错误的。
《正面管教》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既不惩罚也不骄纵,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简·尼尔森,美国杰出的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所以她有着非常丰富且成功的育儿经验。《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正面管教》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正面管教。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正面管教。
第三部分:正面管教的工具和理论。
第一部分:什么是正面管教
我们先来看一下,父母教养孩子常见的三种特征。
1、严厉型——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
2、娇纵型——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
3、正面管教型——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教养方式,父母的发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这能否实现取决于孩子是否被培养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简称PD),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养育孩子的方法。“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正面管教
关于正面管教,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做”,更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家长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普遍会发生以下情形:
1- 贿赂 74%: “你要是乖乖把药喝了,妈妈就给你个棒棒糖。”
2- 恐吓 81%: “你要是再不回家,大灰狼就出来把你叼走了。”
3- 惩罚 65%: “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看《熊出没》了。”
4- 喊叫 86%: “你听不听话啊?!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5- 推搡 43%: “你走不走你?! 快走!”
父母都期望孩子具备自信、坚韧、有责任感、积极等好品格,可这些好品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是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体验”和“感受”出来的。这些日常父母对孩子的恐吓、贿赂、喊叫和推搡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吗?肯定不能。
正面管教核心理念认为孩子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天生就喜欢帮忙,他们需要价值感,哪怕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也想要帮忙。如果我们为孩子做的太多的时候,就剥夺了他们可以获得贡献感的需求。鲁道夫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抢了他们想要提供帮助、做贡献的机会”。在孩子们努力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我们父母一定要忍住、等待,不要过早地介入。要学会放手,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要允许孩子有机会感受到“我是有能力的,我能行”,让孩子学习到有责任感。我们也要允许孩子去经历一些痛苦,当然不是故意去遭受痛苦。我们要忍住不要在第一时间去过度拯救,但是可以在他挣扎的过程中表达同理,并专注于解决方法,鼓励孩子找到解决方法,这样做,才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我是有能力的”。
正面管教的真正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信念:我是有能力的;我是能够用有意义的方式去做贡献的。
第三部分:正面管教的工具和理论。
这一部分阐述的内容比较多,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的。
1、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当你主动观察,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产生错误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错误目的分成四个类型: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更多了解。
2、当心逻辑后果。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结果,因为与传统管教中的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逻辑后果区别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长的介入。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站在雨中,就会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比如,孩子总是忘了带午餐,你可以尝试不再给孩子送去,让他体验忘带午餐饿肚子或只能找同学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试图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逻辑后果的4R准则:相关(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很难运用的,理性时,人们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绪支配时,大人很容易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
3、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思路从关注惩罚转向关注解决问题。
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对此,有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原则:相关(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有帮助(Helpful)。
4、启发式问题。
提问的关键在于要走进孩子内心,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不要轻易使用“为什么”,因为这个句式听起来像在指责,会招致孩子的戒备。
作者的一位女儿跑来告诉妈妈,她打算在聚会时一醉方休。作者倒吸了一口凉气,但仍平静问她:“跟我说说,你想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女儿说,很多孩子都那样,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作者克制说教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们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女儿想了下,说朋友们总说如何钦佩她为她骄傲。作者继续启发提问,让女儿想如果她喝了酒,朋友又会怎么看,女儿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我大概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就这样,女儿喝酒的风险化解了。
5、有效运用鼓励。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6、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和班会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定下来就不轻易改变,决定要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内容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结束前应该计划下周家庭娱乐活动,并且以全家人都参与的活动来结束。会议中的主席、秘书等角色要轮流担任。冰箱是张贴会议议程的理想之所,议程包括家人之间相互致谢、解决问题、计划家庭活动、家庭娱乐。当家庭会议作为一个传统,能提供给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7、你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了大量的潜意识,形成生活态度取向。大体上,生活态度取向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安逸、控制、取悦和力争优秀。每一种取向的优缺点,都影响着我们作为家长的行为,当孩子从我们身上习得了我们的优点,极有可能也学会了对应的缺点。了解自己,承认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就能够承担起更多责任,想办法克服它,而不是表现得像个受害者。
好了,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读完了。文中有好多金句,我最喜欢这句话,“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
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
感谢大家地聆听,祝大家心情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