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寓:启航的农耕文明小舟
(作者:萧力群)
在广东云浮罗定市,有一座别具一格、小巧精致的“文化小苑”,这“小苑”,有一个典雅玄奥、寓意深邃的名字叫“哲寓”,它坐落在罗定市素龙镇上宁行政村格木桥自然村。
哲寓主人梁缺(梁之永、梁詠)。对于他,知其现供职于警队且衔至三监者未必很多,但其在当地乃至中国书坛的江湖名声却为许多人熟识,哲寓内那条百米多长的“历代状元书法碑廊”便是凝聚着他心血的力作。碑廊上,刻有历代状元书法、历代名家书法及哲字书法等作品200多幅,书法作品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流派于一廊,或笔势恣肆、大气磅礴、或古拙雄强、笔意酣畅,给人带来丰沛的历史知识和艺术视觉的审美感受。碑廊上所有的书法作品,全为寓主耗时多年临摹并刻制而成。
哲寓,可以说是一座小巧精致、包罗万象的文化殿堂,内设“农耕文化陈列室”、“书画创作室”、“图书阅览室”等;门前设有古门礅、旧石臼、读书亭、石书、奇石、门楼等。寓旁的“哲字书法碑廊”、“历代名家书法碑廊“、”历代状元书法碑廊”,上面那石刻、木刻等作品二百多幅,汇成一条文化的清溪,在山村流淌。驻足凝望碑廊的诗行,仿佛掀开一篇篇艺术教化的教案,但见历史道德文化教育的脉络贯穿于诗词歌赋、名句格言、楹联趣联之间,那篆、隶、楷、行、草书的姿势,昭示着美的内蕴的凝炼与极致。
“哲开万象,寓合四时”。“哲寓”,熔哲理启蒙、道德教化、文化教育、书法欣赏、楹联品味、诗词阅读、乡村生态、田园风光、祖居情缘、乡居情怀于一炉,是文人雅士、仁人学者、骚人墨客雅集之处,在这里,尽可进行户外活动、休闲散心,也可在此耽于学思、陶情怡性。
在餐厅就餐时,笔者不经意间抬头望见墙上有一幅寓主的书法作品《千年之约》,不禁眼神一亮。原来,这是入选今年5月1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的主题题字。《千年之约》,那放达轻逸的艺术的灵气,与旁边那农家书屋中5000余册藏书所散发的书香,还有那寓外一丛丛桂树散出的桂花的芬芳,融和着秋日的阳光在哲寓周边萦迴,闪烁成山村温磬的亮色,吸引了村里村外的人们纷至沓来,远在千里之外的省城的大学生,也纷纷慕名前来观光学习、采风写生。在这广东西南边陲温润宜人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哲寓中的“梁氏读书亭”,仿佛门前的一棵绿意葱茏的芒果老树,吸引鸟群般的文化学者们从远方飞来,在这里栖落逗留,走进哲寓寓主的心里,阅读一个思想者浩繁博大的世界。寓主,这个创作出版《穷通刍论》、《桑梓集序》、《知命赋》等哲学专著的学者,他在长期探究生命哲学的时光里开创性地提出“天人互泰”、“恪命”等哲学命题和思想,他的书法作品在许多报刊发表,并被编入《百度百科全书》词库。“论天人十大关系”、“天人互泰”、“理性时空”、“恪命”等现代哲学思维观点,正是他在哲寓中苦思冥想的“原创”。在这片萦绕祖魂的土地上,他传承着“遵行忠孝,乐尚诗书”的家训,为世人构筑了一座心灵驿站。 走进这“驿站”,走进读书亭,走进岁月深处的公元1955年,只见方形四柱四角、纯木质结构的读书亭拔地而起,却像花儿在漫长岁月风雨中凋蔽。2015年,读书亭于原址重建,呈方形四柱四角、混凝土结构。亭内雕有石书,安放着刻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腰鼓形石墩,石柱上有名人楹联石刻:“书中藏日月,亭里有乾坤”。
日月耀乾坤。读书亭,以文化地标的威仪,屹立在罗定山村,成为农耕文明象征哲寓的心脏,在罗定大地跳跃着历史绵远不竭鲜活有力的脉搏。
作为罗定的一个文化地标,哲寓敞开的大门通向村外的每一条宽畅的道路。这里交通便捷,距罗定机场约2公里,从省道S280线上宁路口主村道直入1公里即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哲寓,俨然是一座以自然生态、乡村风貌、人文景观为元素构筑的文化殿堂 ,寓内设有农耕文化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创作室、综合展藏室等。其中,农耕文化室收蔵了实物陈列品200多件:木犁 、 铁犁、 铁犁铧 耙 、牛轭 、牛套 、 打禾机 、 打禾梯、 风柜、 禾桶 、秧盆 、谷磨 、石磨 、谷磨、石磨推杆、 碓 、 碓臼 、木桶、戽斗……
200多件象征农耕文明的“农家宝”,200多颗星星般地闪烁在中国农耕文明璀燦的星空,照耀着一个叫格木桥的小山村,照耀着小山村中静谧阳光下熠熠生辉晨露般的哲寓。因了哲寓,格木桥成为一座农耕文明通向现代文明的桥,跨越历史的河川。而哲寓则是一叶溯河而上的轻舟,寓主艄公般屹立潮头挥篙力撑。看,哲寓之舟云帆高悬,溯风而歌,驶向世界文明的浩瀚海洋……
【作者简介:萧力群(肖力群),著名作家、诗人、媒体人,电影出品人】
——2017-09-21发表于《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