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人,不喜欢吃面食,比如刀削面啦、馒头啦、疙瘩啦、潮牌啦、煎饼啦,但是饺子......我是非常非常喜欢的。最近喜欢的一个速冻饺子品牌是“韩国必品阁bibigo王饺子”,惭愧惭愧居然是韩国的.......每次我都要先烧一大锅水,水开饺子再下去,这样才不粘锅,每次烧开点水,点三次水,等饺子漂起来起锅,灶台旁放只碗、倒上醋,用漏勺捞起湿哒哒的饺子盛到碗里,搅动一下,等饺子全身裹上醋再滴上几滴香油,用筷子搅搅,夹起一只尝一口,人间美味。
曾经到厦门旅游的时候,住的宾馆对面有家饺子馆名叫“双合水饺”,特别好吃,店面不大,大堂几张简单的桌子,墙上挂着照片,照片里只有人的手和正在诞生的饺子,后厨和大堂之间是一面很大的透明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几个人,兜着围裙,和面的和面,擀皮儿的擀皮儿,包饺子的包饺子,当然还有煮饺子的。厦门嘛海鲜多,当时墨鱼饺子令我印象最深刻,Q弹又无颗粒感。
为什么会突然谈起这个话题呢?上个星期,我看了林心如的新剧《我的男孩》(腾讯视频)。剧里林心如的姐姐和姐夫就是做家庭手工水饺的,女的负责包,男的负责送货,当时我就觉得很新奇,还有这种经营模式,外面开饺子馆的挺多的,开饺子馆顺便卖速冻的也挺多,但是无店面仅卖“手艺”的倒很少见。前几天,就突然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推一家纯手工水饺,原来现实中还真有这种经营模式啊~
众所周知我爹手艺好,所以我从小嘴巴刁。我真的......不挑“食”,,我只挑“做法”,说白了就是手艺。好吃的饺子从擀皮、调馅都应该讲究。
小时候看过姑妈擀饺子皮,一团面搓成滚滚的圆条,切成一段段的,拿一个摁一下,手指轻捏中心,边转圈边往中心擀,这样擀出来的饺子皮,中心厚外圈薄。大学那会儿在食堂吃烧卖,我有个习惯,每次一笼烧麦,上方那一簇拧的节都要吐掉,因为烧麦下方熟了上方仍然“生硬”;饺子也是这样,饺子的“裙边”若太厚,饺 “肚子”熟了,“裙边”没熟,影响口感,强行把“裙边”煮熟的后果就是,饺子因煮得过久馅里的精华汤汁全都跑水里,饺子本身会淡而无味。直到现在姑妈仍是我最佩服的女人,她是教数学的,一个理科生可以把婆婆妈妈又琐碎的事情做的精细且漂亮。
我二伯告诉过我,饺子馅最重要的就是“保水”,秘诀就是加点素菜。我曾经吃过我老公亲娘包的饺子,那咬下去感觉...就像...画素描用的可塑橡皮(类比而已,我只用手捏过可塑橡皮,没咬过),我闷声不吭地吃完了没忍心做任何评价,后来每次婆婆心心念的说要给我包饺子,我忙不迭地表示“不要、不要”。好吃的饺子馅应该有荤有素,荤的例如猪肉、牛肉、羊肉甚至鱼肉、海鲜,“素”的例如香菇、芹菜、大白菜、大葱保水又去腥(膻);荤中有肥有瘦,“肥”的作用,就像《中华小当家》饺子兄弟那一集,小当家用腌在红油里的猪背油包在馅里,遇热溶化,完全浸在馅里,红油酱的辣味就平均散出来了。
完美的饺子,一口咬下去,横剖面的样子是肉馅充盈在皮里,有一定的孔隙率,带着油花的鲜嫩汤汁慢慢渗着,而不是像一颗生硬的桃核摆在皮囊的正中间,毫无持水度。
我想吃饺子了,所以在“白大娘纯手工水饺”预定了。如果有人说“还不如自己包,省钱又放心”这种话,我想说的是, “放心”?现在所谓的工作室或工作坊做的都是口碑,砸自己招牌的事傻子才会干;“省钱”?时代在变,时间是成本,人力也是成本,不是只有撒出去的钱才叫成本,现在年轻人也不会有几个人在想吃饺子的时候自己和面剁肉馅来包,既然这样,为啥不选择“白大娘纯手工水饺”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我用钱买人家的“手艺”呢?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一大篇,要是读书的时候让我写一篇以“饺子”为题的作文,我肯定拿高分,而不是数着格子凑字数;我不闲我真的不闲,我已经加了好几个星期的班了,只是我喜欢观察周遭,喜欢感受细节,喜欢记录趣事,总之,我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