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重读一本书,万维刚的智识分子,其中的两篇文章,很受感触,结合自己当下的状况,也做了一些思考。正好这两天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写作方法,叫做卡片式的写作法。就把这两篇文章的,读书卡片放在一起,形成了这篇文章。
卡片式的写作方法实际上给阅读带来的,很大的改进就是,不再一味追求阅读的速度和快感,而是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感受,思考和之后行动上的启发。
另外一个今天发现的比较好的写作方式是讯飞语音,效率比之前会高很多。
【问题】在复杂的世界,做一个有狐狸型思维的人
【时间】5月20
【见】智识分子这本书的序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这篇文章,写了当代世界这三个趋势。一个趋势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第二个趋势是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第三个趋势是,整体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但是整个社会的阶级分层,正在扩大。
在这三个趋势,对于当代人的生存状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这个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一种应对方式,在复杂社会做一个复杂的现代人,掌握狐狸型的思维方式。
这里面并不是狡猾多变的意思,更多的是掌握多种思考模型。实际上也就是李笑来所说的,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部分人的意见,然后自己做决定。
在具体的境况当中,做决策的时候,把外界的专家的意见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因为复杂世界很少有哪个实际问题只有一方面的知识就能解决。决策就是要做取舍,要取舍有度,你至少要掌握两个不同的理念。
狐狸思维方式,是相对于刺猬。所谓刺猬型的思维方式,是指某些知识分子会把他自己的学说推广到根本不适用的领域。狐狸思维的特点,更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同时知识面会宽很多,对很多事情也持有怀疑态度,在考虑中途的时候能够,看到双方可能正确的一面。
【感】看完这篇序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认知要升级。所谓的认知升级,也就是说能够让自己掌握不同的思维框架,去看待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时候看书还有微信文章,总是能够感觉到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朦胧的感觉并不能明确的指导你,面向未来做决策。
怎么办?一方面,对新的信息要更加开放的去理解,另外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直用用固有的思维去理解新事物。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其实很多都是相通的。穷查理宝典,李笑来的专栏,万维钢的这本智识分子,基本上都在强调一个事情,就是多维度的思考。多维度的思考,是为了指导自己更好的做决策。
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自己更好的做决策。过去,自己的注意力很多时候都放在了放在了知识点本身。这也就带来了,当你,感觉知道了某个东西之后,就有一种满足感,没有去对这个知识点进行真正的理解和运用。他到底对你有什么用。这个是没有去思考过的问题。
【思】想起之前在一个写作的分享活动当中,有人提到,阅读是否应该有功利性。从这篇文章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阅读,一切的学习和受教育,都应该是一个有功利性的目的。即使是我们现在在讲的素质教育,国外在讲的博雅教育,也是一样。教育不是化妆品,显得让自己有逼格。博雅和素质教育,本意就是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个用处就是为了学习怎么做决策。数学让人学会取舍,严肃文学,让人们更能体察他人的感受,了解真实世界不同类型人的生活。逻辑,让人学会推理和辩论。文法修辞让人学会,怎么用语言争取别人的支持。历史,让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
万维刚说道,所有的学问,都不是被别人审美的教养,而是大人物办大事使用的技能。
这句话在本质上就颠覆了自己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理解,对阅读的理解。
我之前,懵懵懂懂的知道,学习要有更强的目的性,要有输出,这样学习才是有用的。他就更明确的说出了更底层的逻辑,就是为了让你学会做决策。
李笑来说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拿什么来决定价值观,之前是教育,现在是终身的学习。只有,你在不断的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在面临的问题,发现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学会取舍。
这样一来,他们的不同表述的底层逻辑也打通了
【行】至于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目前我面临的现实状况是,想要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进行转行。选中的一个岗位是互联网运营。目前我也在学习相关的思维框架,和具体的技能。那实际上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增加一个维度,也就是说更高层面的认知升级。运营本身要去做一些很细琐繁杂的事情。黄有璨也有自己很清晰的一套方法论,和技能指导。但是这可能还不够。
【问题】跨越时空环境的局限
【时间】2018.05.20
【见】万维刚在智识分子中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流水线时代的英雄这个话题。文章先是对比了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各自的分层,对流水线式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批判。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他提出,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是更多遵循于自己的内在驱动和使命召唤,而去做事情。这一部分人,不被外在的数据所预测,也不是简单的对外在激励作出反应,是超越了自身的出生,所受的教育,自身的性格,还有周遭的环境,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
【感】说三点感受。
第一个就是对自己的现有的学习能力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最近这段时间其实也一直在探究学习方法,因为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结合这篇文章,我似乎更加看清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是国内的知识分子在批判的一个话题。但是直到这篇文章,万维钢的视角,才真正的让我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也让我很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现有的学习和思考方式的局限是有着很浓厚的时空局限和自身局限。
在书中,万维刚很清晰地分析了美国和中国两个教育体系的分层。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按照阶层可以大致细分为四种,这种划分天然的就是跟学区房有关系。
普通工人阶层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充满死记硬背的程序,都是向学生灌输规则。
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每个材料都有匹配有习题和答案,不可以对课本结论提出质疑。
中产的上层,是美国所谓的专业人士,也是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美式教育。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写文章,做演讲,必须能够找到素材,选择方法,组织素材,表达想法。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跟学生交流,引导班级去做什么。
主管精英阶层,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家阶层,他们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智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不是追求表达能力,艺术效果,而是追求分析问题。写作课也不是追求什么创意,感情描写,而是强调故事的结构和逻辑。学生学到的是选择和责任,自己管好自己。
虽然经过了,大学的四年教育,还有5年的工作,但是回过头来去追溯一下自己整个对学习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第二个阶层,完成外在所交付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勇气去独立思考和真正的做选择,甚至可能讲,在工作的五年当中,并没有真正的去学习。
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万维刚的这样一个分层,实际上是给了自己的方向,如果学习是一件终身要做的事情,那么,从第二阶层向第三甚至第四阶层的跨越性,是必须要完成的动作。
实际上,无论是李笑来的书,还是现在大多数给中产阶级所准备的那一套课程,所谓的认知升级,除了开阔眼界和格局以外,都是一个学习目的的问题,要明确自己,最终的学习目的是为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决策行动,而不是更好的遵守规则。
第二个感受就是,自我驱动的持续学习,主动选择,找到自己的使命,是超越自身的局限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听很多激励人心的演讲,谈到的一个词就是听从使命的召唤。但其实那个时候包括到现在,是根本没有对这个短语有真正的理解。以为一场远行,就会是一场追寻自我的道路。
听从内心的召唤,他说的是,在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己逻辑和表达,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框架和套路基础上,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可以独立去选择和做决策。
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境遇面前,感受到了被某件事情或者某项事业所召唤,最后投身其中。
直到现在我也还是承认,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因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语境之下。学习能力处在一个极度匮乏的阶段,眼见和格局同样也处在一个很匮乏的阶段。
最后一点,又回到普通人和英雄这两个词语上。刘仲敬说,世界的命运虽然漫长,关键性的节点却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人生剧本在30岁以前就写定了,以后的内容根本不值一看。
我以前看到这句话会天然的以为我会是那25%。现在看这句话,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在75%之中。之所以焦虑,实际上就是想要从普通人,超越局限,成为英雄。这当中有一个竞争的维度,好像我们所要做的,是远远地把别人甩开。
并非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所要跨越的可能还不是人,而是数据和算法。普通人确实没有必要成为超越别人的英雄,而是可以给自己人生创造多元可能,能够不按算法的剧本出牌,能够给这个世界制造一些意外的英雄。
【思】在很多年以前,我就想要往外追寻人生的意义,我觉得独自旅行可以帮我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去体验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帮我做到这一点。
但是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完完全全的懒惰,恐惧,懦弱,深陷于当下的泥沼,而不能够长远思考。我从来没有把学习当作这场英雄之旅之中,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没有反思过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只是被动的接受外界提供的材料。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没有办法超越自身的局限。
【行】终身学习是这两年流行的一个概念,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除了更多的关注学习方法,也就是技术性的东西以外,还需要不断的去问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学习的目的。
就像印度的一部经典电影所说的那样,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那个时候看完电影,觉得这是一种毫无紧要的话。结合今天看的这篇文章才真正的有了清晰的理解,所谓完善自我,就是要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决策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