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书中提出的“to be”与“to have”的区别。
直面翻译就是to be:是什么,存在,to have:有什么,占有、拥有
书中区分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
其实,“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因为在这个消费主导的社会里,如果不去试图占有什么,真的是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纯粹以占有为主导的生存方式,现在已经在开始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而“占有”观念的实质是:物—物,即占有者和占有物都成了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弗洛姆说:“看起来,我好像拥有一切,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我所有的、所占有的和所统治的对象都是生命过程中暂时的瞬间。”
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人具有独立性、自由和批判思维,其特征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种主动性所说的不是那种外在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内心的活动,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在奉献与分享中,在发挥主动权与承担一定责任的创造性活动中,快乐就随之产生了。
这个观点可以反观到当下很多女性在选择另一半的潜意识模式。
以“占有”为导向的女性,注重另一半的物质、学历、社会地位、能看到的有形条件。
以“存在”为导向的女性,注重另一半的潜质、内心愉悦度、感受到的无形条件。
这两种模式,完全以“占有”模式为导向的女性,受到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影响非常大,其选择的核心驱动力是受到外界的影响,
也就是一种模仿的行为。
模仿过程中慢慢的就会忽略掉内心自己的声音。
就是小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就是模仿我们大人,模仿大人的主观判断。
大部分人在这种模仿模式下,是最自己没有客观了解的。
不自觉的会被身边的环境所引导,去选择、去判断,去行动,出成果。
不自觉地进入因果循环。
其实环境在引导你模仿的时候,你也跟随这个环境影响了行为影响了思维迷失了自己。就是这种模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