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德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第一流的智慧就是拥有截然相反的想法而运行不悖。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就被其所蕴含的哲理深深折服。这句话揭露了人类行为的一种真相,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小孩子是脑子里什么想法,就说什么,直到小孩子逐渐长大,发现成年人的世界不全是真实,为了达到目的,开始学会撒谎,他们起初的撒谎是拙劣的,大人几乎一眼就可以看穿,本质上来说,他们还是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行为也遵照这个原则,想法是什么,就去做什么,或者问身边大人要什么,如果大人不能满足他们,就会撒泼打滚哭闹,他们以为世界是以他们为中心,心理学上说,小孩子是全能的自恋,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我”,什么是“想法”,想法和我是融为一体的,小孩子会认为我就是想法,想法就是我,直到我们长大后,脑海里会逐渐出现一种画面,一个是我的主意,一个是大脑的想法,且两者之间往往截然相反,大多数情况下,人对此浑然不觉,大脑的想法,与生俱来,比较强势,会压倒我的主意,以至于较长年龄段里我们会以为大脑的想法就是我的主意,有时即使觉得不对的地方,“我”想去反抗“想法”,也会以失败而告终。
举个例子,说谎,人说谎时自己是知道的,人多数情况下不愿意说谎或者不敢说谎,是因为说谎后自己内心会恐慌不安,压力倍增,还要收尾谎言的后续,所谓的圆回来,说了一句谎言,可能心里一直惦记着放不下,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就没有达到“截然相反的想法而运用不悖”。这么多痛苦,何以还要说谎呢,真正的说谎是高压下人做出的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是一种自我保护。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谎,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老板安排的工作没有做好,在被他们质问的情况下,人若选择诚实的交代,就可能面临权威的打压的风险,于是人会冒着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的方式说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掌握,仔细观察,身边大多数人偏向诚实,因为说谎给人带来背叛的感觉,大脑的想法是事实真相,“我”觉得不能说出真相,但“我”打不过“大脑的想法”,迫于压力,“我”会举手投降,说出真话,若外界的压力足够大(意味着风险足够大),就会让“我”充满力量,从而打败“大脑的想法”,编织谎言。
所以,会不会说谎的真正压力看似来自于世俗的道德压力,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想法与我的力量角逐,说谎虽然是不知道称赞的行为,但说谎是一种高级能力,只有通过大量刻意训练才能获得,我们身边大多数人比较诚实,一方面是社会道德习俗的规训,一方面是大部分人没有熟练掌握说谎。真正的高手是能够自由切换说谎,且行为保持一致,镇定自若,不会出现认知失调,继而给自己带来痛苦,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想法”和“我”虽然截然相反,但“我”依然可以驾驭我的行为,当你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你就拥有了第一流的智慧。
这样在生活中应有很多,比如我现在要去看书学习,可是大脑觉得太累了,想打游戏看电影,如果明白“这个世界上第一流的智慧就是拥有截然相反的想法而运行不悖”,我会选择去看书学习,且我不会因此感觉到痛苦,虽然大脑的想法会抵触,我知道那只是“它的想法”,可以撇开跟“我”的关系。我们常说,人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本能喜好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确的事情,本能喜好的事情常常是为了讨好自己(讨好自己大脑的想法)。
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从外面上班回到家里,时间已经到了八点半,我坐在餐桌前下意识的刷手机,直到家人叫我去洗澡,我才从手机视频里醒悟过来,我已经刷了二十分钟的手机,想起今天还有一个学习任务没完成,于是我起身走到书房,书房离大厅仅几步之遥,在走向书房的几步路中,我感觉自己很疲惫,可能是刷手机和工作的缘故,疲惫的情绪牵扯着我,让我莫名的心生厌倦,不想坐在书桌前,我还是强制自己坐了下来,眼前是黑屏的电脑,书桌上摊开一本上午还未看完的书,我坐在椅子上发了一会愣,脑子里乱哄哄的,全是视频里的噪音,没有一点做事的精力,当时心里的想法特别就是赶紧洗澡躺在床上睡觉或者看看电视,一想到还要学习,就想逃避,恨不得马上离开书桌前。
家人在洗澡,我只得自己坐在书桌前翻翻书,也许书正是自己喜欢看的那种,下意识过了会,等我抬头缓口气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没那么讨厌看书学习了,内心的噪音也消失了,又有了开始的学习的欲望,浑身充满了能量。
我不禁想,我还是那个我,十几分钟后怎么变了呢。我想,大脑只是我们众多身体器官中的一个,一如手、鼻子、眼睛,本来“我”是指挥大脑的,控制大脑的想法,大脑按照我的指令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好比大脑是主机,我是操作大脑的主人,大脑如何分析和思考,取决于我打开什么应用程序,可是事实上,往往是反过来的,当我脑海里出现“不想学习”的想法时,我就不想学习,当我试图行驶学习行为时,靠近学习现场,大脑不仅反对我,且触发我的情绪按钮,用情绪操作我,让我不想学习,此时,我已经被大脑的想法所控制,这里的我可以看成我的肉体,想法指挥我(肉体)做出行为,这个行为和我理性的想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我自己在跑步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没经过系统的锻炼,刚跑一会就开始气喘吁吁,呼吸急促,小腿肌肉酸痛,各种连锁反应触发大脑产生一种想法,“不要跑了,跑步这么累,回去吧,歇一歇”等等各种噪音,大脑里叫我放弃的想法,确实影响了我,我的跑步行为开始迟疑,跑步动作开始放缓,在前几次跑步中,自己确实在这样的指令中停下来,有时索性放弃了,本来打算跑五公里,可是两公里还没跑到就打道回府,事后我会觉得自己意志力不够,感觉跑步太难了,但心又不甘,隔了几天,跑步累的想法消逝了,那种自我堕落的焦虑感又来了,“你要去锻炼,你要去做最好的自己,不能这样懒惰”,在大脑催促的想法驱使下,我又穿上跑步鞋走出家门,因为好几次的跑步中途放弃,已让我领略到其中所要经历的困扰,这一次跑到三公里多一点时,大脑里放弃的想法又像土地公一样冒出来,“回去吧,今天已跑了三公里了,可以了”等等,这些噪音不断干扰我,刺激我,劝退我,好像跑步迎面而来的大风,我若不坚持挺住,就会容易被推回去,可是已经快到四公里了,放弃就太可惜了,如果今天完成了五公里,就可以告诉自己,今天你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你要坚持,不能放弃,大脑里两种声音相互较量,彼此焦灼,拉扯之间,我第一次跑完了五公里,虽然中间停了好几次,不是一口气跑下来。
但有了第一次跑完的全部体验,不代表下次跑步不会遇到来自大脑里的噪音阻力,每次跑步到中间最累的阶段时,大脑总会自动冒出那种负面的消息,命令我放弃,我后来明白,大脑只是我身体里的一个器官,人应该去指挥器官,而不是让一个器官来指挥我,大脑的想法是它的,不是我的,不能让“想法”大于“我”,那么“我”就成了“想法”的奴隶,“我”应该是“想法”的主人,任何“想法”凌驾于“我”之上都是不理智的,可能导致错误的选择,酿成不理性的后果。
我曾经看过,姜文评价彭于晏锻炼身体(当时拍《邪不压正》),姜文说,彭于晏在锻炼身体时,是把想法和肉体分开的,所以他在锻炼身体时无视大脑里发出的痛苦的想法,以至于他可以忍受别人不能坚持锻炼强度和持续性,在别人看来他是意志力坚强,在彭于晏自己看来,不过是肉体一直锻炼就行了,不用理会那些痛苦想法,就可以一直锻炼下去。
贝壳已故的创始人左晖说,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句话大家很熟知,也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然而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因为一碰到“难”会劝退很多人,结果半途而废是常有的事,这里“难”不仅来自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困境,更重要的还要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大脑里关于“难”的想法,做事时一旦大脑里有了“难”的想法,就相对于在大脑的虚拟世界里堆砌了一堵高墙,让肉体的我很难翻越,从思维里就打消了“我”做事的热情和动力,往往致使我们失败不是现实,而是我们的思维,任何现实都可以找到有形的工具击碎它,若不能推翻思维的高墙,就不可能让肉体行驶做事的行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时还有个错误的陷阱,我们通常会试图会抵抗大脑里“难”的想法,希望打败它,于是日日夜夜和它较劲,我们排兵布阵,做各种计划、执行方案,建立打卡监督机制,调用强大的意志力,一些列操作就是为了克服“难”,但收效甚微,且每天对抗的过程让自己特别累,其实就是内耗,最可悲的是我们越抵抗,大脑的想法越顽固,做事的难度就越大,最后精疲力尽的一定是那个“我”。
其实我们在做任何事,都会遇到现实的阻力和肉体上的痛感阻挠,所谓知易行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但真正的阻力不来自于现实和肉体的有限性,而是大脑里的想法,我们正是在大脑一次次的想法指挥下,不自察的放弃了,并把这样的放弃诉诸于现实困难太大、事情难度太高、自己能力不够等等变相的因素,来自我欺骗,以缓解自我的罪责感,其根源大部分来自于我们做事时大脑里负面的想法,它们的出现本来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为了免于人类生命受到威胁,是一种生命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保护,可能会成为人类做事的一种限制,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理性的深度的系统的思考,而不是靠大脑里本能的想法存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大脑对人的肉体反应时常过度,人要突破自我就必须洞察到大脑里那些本能想法里的荒谬性,这时,我们需要“灵魂出窍”,像西游记里的魔法一样,自己的灵魂飞出肉体,站在一旁或飘在半空,俯瞰自己大脑里的想法,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那些想法可取不可取,如若不可取就丢在一边,不用管它,我只管做我的事。
俗话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要想做成事,就不能被大脑里的想法说羁绊。
在《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中关于幸福的论述中,有一小段是这样说的:我们应当时时刻刻保持洞察,如果我评头论足,我就会停下来自问,我能不能正面解读这件事,我过去常常为一些事情恼火,现在我总是尝试自己去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刚开始,我还需要花几秒钟,刻意用理性思维思考一下如何积极解读,现在,不到一秒钟我就可以完成。
所以,区分想法和我的不同,控制想法和我分开,需要及时洞察,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用第三者的视角洞察自己的想法,以及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自己思考的路径是怎样的,能否经得起逻辑的推演?时常动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做类似的刻意训练,就像跑步训练一样,长期坚持,便能逐步掌握,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的是遇到事情时,如何能调用起来。
人的大脑本能的想法反应是非常快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进化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自动选择少思考或者不思考,动用大脑的自动化程序来做决策,以至于在遇事过程中大脑里突然冒出的想法,我们根本无法洞察到,即使偶然能洞察到,也不一定能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劝服“想法”,这时我们可以动用“想法”和“我”分开的策略,告诉自己,想法是想法,我是我,我不需要打败想法,我只要按照“我”去做就行了,把“想法”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哪怕它在大脑的角落里垂死挣扎也不用管,每一次都是如此,时间一长,不正确的“想法”慢慢就少了、弱了,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于问题的答案,而是直接消除问题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体里拥有截然相反的想法却能运行不悖,甚至畅通无阻,认知和行为不会出现失调错乱,你就拥有了第一流的智慧。
“我”不为所动,世界又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