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是什么,内心是有疑问的。
之前学习生涯规划的时候,老师会讲,要将生涯工具内化,运用于无形,这个还可以理解。那么外化是什么呢?很有意思。
下面可以通过一张图来理解。
如果说内化是我们把问题归因于自己或他人内部的属性,或者说将问题融入到我们自我认知中,认为问题是我们的一部分。那么外化是将问题对象化,问题本身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怎么理解呢。
就像是问题像一条湍急的河流,人置身其中,会被河流不停的干扰和阻碍,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来,上了岸,再去看这条河流,我们的想法和态度会有所改变,从自身客体化视角变成将河流客体化的视角,那么我们再去看它,或许会有可能性去处理或解决它。
如何在叙事疗法中运用到外化对话,或许需要我们不断练习和精进,怎么去做呢,迈克尔.怀特提供了一个外化对话工作地图,是有章可循的。对此,他讲了四个步骤:
第一,对问题命名,将问题具象化
我们可以将问题拟人化或者通过绘画等方式将问题变得更丰富而特征鲜明,怀特提到了隐喻,他列举了很多隐喻的方式,很强大,对于外化对话很重要,所以这里会有一个问题去思考,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隐喻与来访者外化对话,隐喻这种形式是否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想象力,或者是否有相关的文献或书籍可以更好地解释隐喻要怎么去运用?
第二,描述问题对来访者生活的关联和影响
对家庭、工作、学校等不同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影响;
自我认同,包括问题对来访者人生目的、希望、梦想、价值等方面的影响
来访者未来和人生
不一定每个方面都需要问到,但是一定要围绕问题本身,阐述清楚其所产生的关联和影响。这一步很重要,是内化对话转向外化对话很重要的转折。
第三,评估问题的影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来访者来评估问题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好的,坏的,可以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对于这样的结果,你感受是怎么样的,你感觉如何?对于这些后果,你怎么看待?这样会促使来访者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第四,论证评估
询问为什么,为什么你是这么看待的,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等等。对于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基于,有助于来访者表达自己,说出他们的人生期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应对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所珍视的经验和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替换与问题相关的自我认同。
听起来很神奇,也想亲身去体验一下。
对于外化,我不禁想到了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与进食障碍分手》,作者将进食障碍拟人化出一个独立的客体,以看待自己与进食障碍如何去相处,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想其中一定也运用到了外化治疗的方法。
同时也想到前段时间自己的焦虑,陷在焦虑里无法自拔,也曾经将问题融入到自我认同中,以为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恶性循环。然而,当我真的给予自己赋能,看到自己做的,将自己从焦虑中跳出来去审视问题,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也是奇妙的过程。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