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每晚到一定的时间,就悄然退出各个群聊,不再参与话题讨论,或者开始疲于与某个人的聊天,只想赶快结束。
终于互道晚安之后,马上又精神十足,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夜生活”。
“晚安”这个词不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而是一个冲锋的信号,它代表着,真正属于我个人的深夜时光终于要来了。
要么刷微博朋友圈B站,要么追剧看网文听歌,要么爆肝学习充电,忙得不亦乐乎。
熬夜,似乎成为现代青年人充电的必备方式之一。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大多数现代年轻人都熬夜。
对熬夜习以为常
艾瑞咨询在2019年出具了一份名为《中国年轻女性熬夜自救白皮书》的报告,其中提到近九成被访者曾经希望提早入睡,但因为各种原因“戒不掉”晚睡熬夜。近一半人因为习惯了晚睡的作息,即使有计划早睡,但是却坚持不下来。
因生活习惯而熬夜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心理想法:
“刷着刷着手机,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内心空虚,生活空洞,无法安然入睡”
“早睡太亏了,我再做一会儿事情”
出现这种心理的人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今天的不满意,觉得自己如果真就去睡觉了,那这一天就真的过去了。
索性最后亡羊补牢一下,学一会习、看一会书,在熬夜的边缘疯狂试探。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天都会莫名其妙的烦躁。八成是因为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而自己又太闲”。白天是行动的矮子,夜晚就只能被迫当行动的巨人了。
我们知道夜晚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但我们对今天的获得不满意、不满足,害怕明天的到来,于是我们选择了熬夜,大家都在休息娱乐的时候我在学习,似乎又从时间之神手中夺回来了白天浪费掉的几小时。
我们窃窃自喜,终于心满意足地睡去。
这种熬夜很难说好坏,当你的熬夜是有效率有成果的,那恭喜你,“偷时间”成功!而有的人很焦虑,于是边焦虑边玩手机,徒劳地做着无意义的补救,我把它称之为“自我欺骗式熬夜”。
对熬夜危害的不在意
无数的专家、家长苦口婆心劝年轻人不要熬夜,年轻人能不知道熬夜的危害吗?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肝脏肾脏受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肠胃功能紊乱......这些症状拿哪一个出来不能吓死个人?
那问题来了,他们怎么还一如反顾地熬夜呢?
因为现在的人习惯并追求“即时回报”,比如买东西,想买什么马上就点进淘宝,付款下单那一刻的满足甚至超过于收到货品时的满足。
想玩手机了?那就玩呗。会让身体不健康?反正现在我还年轻,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与熬夜带来的种种“享受”相比,健康是一项长期收益,它的回报过于遥远,并且很难切实感受到。所以,有的年轻人对这种未来、无形的收益反应不敏感,从而形成“即时回报优先”的非理性享乐决策。
觉得熬夜工作效率高
熬夜工作通常与一个词密切相关——“拖延症”。据专家分析,拖延的深度成因是内在驱动力不足,以及对任务完成后的新进程的惧怕。
于是人们在面对某项任务时,一方面由于任务缺乏吸引力而苦恼,一方面被最后期限威胁,一拖再拖,在潜意识中安慰自己——
“晚上没人打扰效率高”
“到最后再做我肯定能很快完成”
“夜里头脑更清醒”
然而这些大多为人们想象的安慰性资源,其现实效力则会大打折扣。但由于能暂时缓解焦虑或收到“临时抱佛脚”的局部效果,而常常被误以为有价值。
但熬夜有时就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晚上迟睡,早上就必须迟起,不然就容易精神不振,头昏眼花,一天也是全毁了。
那迟起呢?10点醒了之后赖一下床、或者起床第一件事先开局游戏,那一天的“开场基调”基本就毁了。
如果再搭配一个“既然这么晚了,今天就不学了”的想法,那这一天也就白费了。
“我昨天熬夜了,很辛苦,所以今天要休息一天补偿自己!”想想多少人是在做着“努力一晚,白废一天”的赔钱买卖?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于应不应该熬夜已经很明确了,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很多人(包括我)都是“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自求多福吧。
(插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周详.青年熬夜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J].人民论坛,2019,(29):126-127.
[2]中国年轻女性熬夜自救白皮书2019年[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9年第6期)。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9年第6期)。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19: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