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躲在家里,又看了一遍《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卑微与懦弱”的故事。主人公Lee的身上有着种种坏毛病,他与友人彻夜的狂欢,睡不着觉了哪怕顶着风雪也会去买酒喝。由于自己的过失,导致两个可爱的女儿葬身火海,致使一个幸福的家庭破裂。
他本希望在牢狱中赎罪,却没想到经过调查他被无罪释放。
他痛苦到想要自杀,但被尽职尽责的警察夺下了枪。
他离开故土,做了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每天靠沉重的体力劳动和繁忙的工作填充自己的日常,借此躲避人生的痛苦回忆,可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无济于事,伴随他的只有曼彻斯特海边的冷风——
他有疼他爱他的哥哥,还有需要他监护的侄子,可这一切只会让他感到痛苦。
他的前妻原谅了他,希望他走出痛苦的阴霾,可是面对前妻的微笑,他的脸上始终是苦涩。
他或许永远也走不出来了,深陷泥潭而放弃自救,因为放弃了追求胜利的压力,自己有时候或许更加好过一点。
这样的影片,在我们看来好像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起码没有多少正能量。我们已经习惯了高大上,习惯了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追问其积极的意义。我们不敢暴露自己内心的虚弱,无知、狭隘更不敢暴露我们的猥琐。
也许影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小人物悲惨的故事:面对痛苦,他不需要用声嘶力竭的哭喊排遣自己内心的悲伤,不需要强拉别人理解自己,不强迫自己与往事干杯假装一醉方休,不逼自己与过去较劲儿,一个痛苦的自我,靠不干扰整个世界保留最后一份自尊,这样的“卑微”足以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动容。
痛苦与伤悲,在不同人那里会有不同的表达。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听陈奕迅的歌。他那种缓缓地诉说般得唱法很适合我的感受。在《孤独患者》中他唱道: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 就无人晓得/我内心挫折/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我觉得,这样的歌,被陈奕迅用略带凄凉的嗓音唱出来,更走心。
当然,我也不反对别人声嘶力竭得表达情感。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何必强求一致呢?但在生活中,人们却总是习惯于迎合世俗思维,并用这样的思维去判断。
有亲人故去了,必须大哭方能显其悲;逢凶化吉了,必须大笑才能显其乐。否则就是不当,我不知这是什么道理。
《庄子》书中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面对死了老婆的庄子,惠子就很难理解这家伙为什么不哭。
类似的故事还有“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据说阮籍很孝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跟人下棋,别人去给他报信的时候,他还仿佛没听见一样,坚持下完棋分出输赢。在他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又是喝酒吃肉,饮酒数升。当然,故事中还有下文,他下完棋以后,他端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一声号哭,竟然吐了血!然后就再哭,再就吐血数斗……
行文至此,我估计有些朋友是看糊涂了。这老哥翻来覆去絮絮叨叨说啥呢?其实,我就是希望每个人能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要总是言不由衷。面对凶残的敌人,吓得尿裤子不是错,是不值得嘲笑的;面对酒色财气,心中动摇也不是错,如果能再坚持一会儿,撒旦也许就会离你远去的。
在这一点上,电影《敦刻尔克》就是一部相当令人意外的战争影片。
没有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没有血肉横飞的勇敢冲锋,有的只是惊慌失措的年轻士兵、故障频出的战机、远方弥漫的硝烟以及无情翻滚的浪花。
影片开头两个士兵相遇,其中一个竟然想要扒走死伤战友身上的衣服和靴子;而两个人抬起战友尸体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蒙混过关早点上船逃走;几个士兵不得不放弃排队等船之后,竟然去找了一艘破渔船,躲在里面等海水涨潮漂进海里,最后还被不明子弹吓得魂飞魄散;当破渔船被打成筛子,士兵们没有齐心协力想其他办法,而是为了减重逼着法国士兵跳船;被好心船长救起来的士兵,竟然因恐惧而失手把船长17岁的儿子撞死——
我们没有看到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仔细想想,这就是战争的事实,在血肉横飞、你死我活的战争面前,再威武的战士也会变成蝼蚁,变成草芥,死在战场或许根本没有历史教科书上描写得那么壮丽动人。
在真实面前,我们都被心中的虚伪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