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说:读书。
1.“读书”这个词,我应该从高中开始说,毕竟之前确实没咋读书(此处指的是教科书)。刚上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差,看着之前的朋友进入县级一等高中,我只能在我们县上一所不入流的高中的一个普通班级去读书。后来进入了重点班,再到后来遇到一位英语老师的“点醒”,开始“好好读书”,后来高考考了一个自己从没想过的高分(对我自己来说),然后来到西安读书。
2.在上大学前,我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认识机会仅限于每周末去学校时,在学校旁边的网吧下载几部电影放在手机然后周内看。通过读书,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大学。我学会了“搜索”,“编程”等这些让我受益无穷的技能。
3.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感觉自己很迷茫,对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身边的圈子也就那么大,身边的同学也多是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此时的我很焦虑,感觉自己将来一定会“死在床上”。
4.当我在宿舍床上躺了一天,看了一天的电视剧,我感觉内心特别愧疚,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做些什么。看看身边的人,大家都差不多,于是接着躺在床上,迎接内心的下一个不安。
5.后来有一位老师推荐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买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如获至宝。认识到自己给自己修了一栋高高的墙,导致自己能看见的就是自己的宿舍,以及一个小圈子。看到这一点,我就特别渴望去看看“墙外的风景”。
6.接着又看完了古典老师继《拆墙》的一本续作《你的 生命还有什么可能》,我才认识到,学校的专业并不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路,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不能被自己的专业限制死。
7.知道现在我都深深地记得这样一个例子:你花50元钱买了一碗饭,吃了一口却发现饭特别难吃。这个时候你是选择继续把饭吃完,还是把饭倒掉,重新去买一份其他的食物?作为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这一代的勤俭美德。这顿饭花了钱,所以就一定要吃完,这是我内心的选择。
8.但是我从书中却看到了另一种答案:把饭倒掉,去重新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吃饭本身就是为了满足身体饿的需要,为了让自己不因为“饿”难受。可是要难受地吃完一碗自己不想吃的饭,真的有必要吗?这个点,让我想通了很多的问题,我发现我看到的世界更加广阔了。
9.另外就是解除了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上的差距,因为认知上的差距,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10.接下来可以算是看是了我正式的读书之旅(此处为课外书),我开始买书,在图书馆借书,在网上 看书,逛书店。一年多下来各类的书我自己买了有四五十本,加上在图书馆看的,一年多来看完的应该有八十来本书。
11.慢慢地我更加向往自己“墙外”的世界,我开始在网上参加各类的社群,参加各种课程,为的就是能借助牛人的肩膀,看的更远一些,发现属于自己的可能。
12.加入的社群中,最受益的就是剽悍一只猫的《猫的剽悍江湖》社群,在接入这个社群之前,我甚至没有听过猫爷,朋友圈的一篇招募令引起了我对猫爷的兴趣,我订阅了猫爷的公众号,读了很多他的文章,又一次看见了“墙外的风景”。于是妥妥滴交了399元,加入了猫群。在猫群的5个月里,听了很多牛人的分享,很接地气。我收获了两个词:视野,渠道。
13.受到社群伙伴的影响,我开始去寻找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牛人学习,一年多来,在买课程,加社群花了两千多块钱;我开始写东西,到现在在简书写了122952字,写了490天的每日精进,开了公众号,写了三十几篇文章。
14.真正的开始“读书”,到今天,我能感觉到自己进步了,相比之前的“宿舍就是世界”的意识,毫不夸张的说,我进步很大。
15.“读书”是我这一路走来最佳的伴侣,它让我能够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和牛人对话,发现:人生还可以这样精彩地活着!
因为读书,我自己的人生才开始慢慢发生改变。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在思维上的改变,挑四条与你共享:
1.人与人最大的认知差距就是以为周围的人都和自己一样!
2.不会读书的人生都是残缺的,你会失去半个世界!
3.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4.不去做,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