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清华附中高二女生的妈妈给我发来孩子的一些感慨:
“做什么是有意义的呢,人终究会死,会有人说,我们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那世界终究会被时间毁灭,化为灰烬,那我们又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呢,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这样就很矛盾了,看剧是没有意义的,情绪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又好像是在追求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我们在及时行乐,时间的范围是短暂又漫长的,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范围,我们都不过被世界玩弄而已。”
妈妈发过来给我看,说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
我给孩子写了回复:
亲爱的孩子,
收到你妈妈给我转来你读书之后的一些感慨,我很是欣赏,可以看得出来,你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
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曾经年轻的我自己,这样的思考我也曾经有过,不过比你晚得多,大概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高二的时候,我还没有读这些书的自觉,还完全为了高考囚禁在课业里。)
很羡慕你,这么年轻就有机会读这些心理学的书籍,也感谢你的思考,让我有机会和你分享我的看法。
是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人们,一直在追寻着答案。
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的心理学说都指向了一点:
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然而,有意思的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也是当前许多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的鼻祖,给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探索:
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都是你自己赋予的!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不如及时享乐,那么这一生就是享乐主义。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浑浑噩噩,那么这一生就是虚无主义。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本没意义,不如给它增加点意义,努力为自己的一生谋些幸福的感觉,那么就是幸福主义。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人生不过是个过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极限潜能,也激发他人的潜能,让人类共同体有更大的进步,那么就是积极主义。
有句话说:真正的勇士,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勇往直前!
这一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尽量让这种活法精彩。
这一生,也只是一场体验,尽量让这场体验有自己的色彩。
这是我读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学书籍之后的一点分享。
我也期望未来,在你的高中阶段,大学阶段,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交流。
除了叔本华的理论之外,我也推荐你去看看阿德勒的相关书籍,如果《超越自卑》一书目前对你还有一点困难的话,我建议你先读一读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抛开过去,做你喜欢的自己》《其实你不必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以及阿德勒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期待你下次的分享,当然也期待你的学习计划哦。
你喜欢的苏阿姨
——妈妈说,看得眼睛湿润了。
我想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说:
1、孩子跟我们交流,无论我们认为他的想法悲观还是乐观,是我们想看到的还是不想看到的,首先都允许它存在——这是孩子对世界的一个思考,是形成自己价值观的一个过程。
2、孩子跟我们交流,说明孩子还信任我们,鼓励他,而不是打击他,保证沟通之门敞开。
3、孩子跟我们交流,不是要我们给一个定性的答案(说实话,对世界的看法,连家长自己都没确定的答案),所以,探讨,彼此分享想法,不说服,不纠正,是更好地尊重孩子的做法。
——感谢孩子和妈妈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们又有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好机会。
PS: 文中分享的苏阿姨是苏晓航老师,苏晓航老师是谁?
成才养育专家,青少年成才顾问,学校教师培训导师,儿童学习能力测评师,服务了60000多名家长、30000多名孩子和2000多名在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