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放下个人素质,享受缺德人生,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与其委屈自己,不如为难别人。是的,我们是时候为自己活了,是时候抛弃掉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道德枷锁了,我们背负道德的十字架越长,那我们受苦受难的时间就越长,除非你一点一点的卸下儒家给我们的枷锁,卸下的那一天,就是自由解放的一天。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是一个静止的社会,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道德成为社会自治的主要法则,一个人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动就能保证是安全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出现问题,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几乎是被抛弃的被审判的是会威胁到生存的,简而言之,道德的好处是能够有利于生存,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克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严格按照道德要求来做事情。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经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开启了轰轰烈类的城市化,大量的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城市读书,后来在城市安家立业生活工作,但是这些人接受的教育却是在小县城,换言之,他们坚守的是一种乡土社会的熟人道德规范,农耕文明的主要体现就在于个人对于他人的依赖,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生活资料的获取的,他们内心的想法是:迟早有一天你也需要我的帮助,我今天帮了你,说不定哪天你就能帮到我,出于这样的预防风险的考虑,所以人们愿意在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投资。
由于这一点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所以当别人向他们提出请求的时候,便总是倾向于为难自己去成全别人,并且安慰自己今天的投入有一天一定会换回加倍的回报,正是这种先投入后索取的心理让他们成为被收割的对象。直到有一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人生的大部分苦难都是自身的道德水平造成的,他们内心的撕裂也是道水准和现实生存的撕裂,他们发现:道德的收益直线下降,甚至已经成为负收益了,唯有抛弃道德,才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和最优的生存策略。
放弃道德不像扔掉一件物品那样轻而易举,道德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时时刻刻豆都在运行,对事情的看法对人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都离不开道德,他就像我们内心的尺子一样,时时刻刻我们都在用这把尺子进行测量人和事,理想的尺子遇到现实的世界,通常都是现实世界狠狠的打了尺子一个巴掌,这种差距成为我们痛苦的根源,正是我们完美的高道德造成的高期望,而测量之后的结果往往是低现实,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现实的问题,后来发现是尺子的问题,直到后来又发现是教育的问题,很难不让人心生一种深深的被侮辱的感觉,但这种怨恨又无法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于是便只能投射到整个教育上,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不是现实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任何脱离实际的策略和路径几乎都注定会是失败的。
我们以为自己有自我意志,事实上我们都是被社会塑造的,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必须要符合社会的某种要求,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红线在警示着我们,不要越雷池一步,我们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默默无闻了此一生。终其一生,我们都活在一种规则之中约束之中,特别是一种自我约束之中,这种自我约束就是道德和习俗的力量,只不过我们很少能意识到它是怎么样起作用的而已。直到,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苦难几乎都是来自于自己的道德洁癖的时候,才能重新审视自己。
一个人到底该怎么活,一个人该坚守怎么样的人生原则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呢?一个人看重的道德修养,事业成就,功名利禄,权力地位无不是他的十字架,你看重什么,几乎可以肯定一定会被反噬,就是这样。所以,要想保护好自己,看清那些看重的东西,减轻自己背负的道德负担和人生使命,或许,缺德的人生也没有那么严重,反而会生出一种轻盈的美和自由,只有轻盈的东西才能自由的飞翔,不是吗?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洪漫或重于泰山。但凡价值无不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没有轻如鸿毛何来重如泰山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轻于鸿毛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衬托重如泰山,绿叶不过也是为了衬托红花而已,各自修行各自收获各得其所而已。
如果轻于鸿毛那么就尽情飞舞,如果重于泰山遍万物生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尽情体验不必较真。